要分析中国核电(601985.SH)新能源业务的增长潜力,需结合当前业务表现、未来装机规划、技术布局及行业环境,从量(装机/发电量)、质(效率/成本)、长期竞争力三个维度展开:
一、新能源业务当前增长现状:高增速,占比提升
根据公司2025年半年报及公开数据,新能源业务已成为中国核电的核心增长引擎:
- 发电量增速显著:2025年上半年,控股新能源机组发电量219.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76%;上网电量215.5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81%,增速远高于整体营收(+9.43%)及核电发电量(+12.01%)。
- 装机容量快速扩张:截至2025年6月末,新能源累计装机3322.49万千瓦(风电1034.18万千瓦、光伏2288.31万千瓦),较2024年末增长11.2%;其中2025年上半年新增装机362.87万千瓦(风电76.29万千瓦、光伏286.58万千瓦),新增规模创近年同期新高。
- 业务结构优化: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从2024年上半年的16.8%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8.0%,逐步成为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核电占比约82%)。
二、未来增长潜力的核心驱动因素
1. 装机容量持续扩张:在建项目充足,短期可释放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控股在建新能源装机1044.75万千瓦(风电184.97万千瓦、光伏859.78万千瓦),其中光伏占比达82.3%(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等光照资源丰富地区)。若按当前建设进度,2025-2026年每年将新增新能源装机约500-600万千瓦,预计2026年末新能源累计装机将突破4000万千瓦,发电量有望突破400亿千瓦时(同比2025年上半年增长约82%)。
2. 技术进步:钙钛矿、核聚变等前沿技术布局,长期竞争力提升
公司通过**“核为主、能为辅”**的战略,积极布局新能源前沿技术:
-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建成百兆瓦级刚性钙钛矿全自动量产线,商品级组件效率已提升至22.5%(高于传统晶硅组件的19-21%),成本较晶硅组件低15-20%。若量产顺利,2026年有望贡献规模化产能,进一步降低光伏业务成本。
- 核聚变技术:抢占核聚变技术制高点,参与“人造太阳”(EAST)项目,布局核聚变发电商业化路径。虽然短期内难以贡献收入,但长期来看,核聚变将成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战略储备,应对传统新能源(风电、光伏)的间歇性问题。
3. 政策与行业环境:“双碳”目标支撑,新能源需求持续增长
中国“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要求非化石能源占比2030年达到25%(2020年为15.9%),新能源(风电、光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抓手。根据国家能源局规划,2025年全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3.5亿千瓦、4.5亿千瓦(2024年末分别为2.8亿千瓦、3.3亿千瓦),年复合增长率约10%。中国核电作为央企,依托核电业务的资金(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56.66亿元)及管理经验,有望在新能源领域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三、风险提示
- 新能源消纳问题:风电、光伏的间歇性导致部分地区(如西北)存在“弃风弃光”现象,若消纳能力不足,可能影响新能源发电量的增长。
- 原材料价格波动:光伏组件的核心原材料(硅料、硅片)价格波动较大,若价格上涨,可能挤压光伏业务利润。
- 政策变动:新能源补贴退坡(2023年起光伏补贴全部退出)可能影响项目收益率,但公司通过技术进步(如钙钛矿)降低成本,可部分对冲补贴退坡的影响。
结论:新能源业务增长潜力显著
中国核电新能源业务的增长潜力主要来自装机容量的扩张(短期)、技术进步的成本降低(中期)及政策与行业环境的支撑(长期)。预计2025-2027年,新能源发电量将保持**25-30%的年复合增长率,占比逐步提升至25%**以上,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若钙钛矿、核聚变等技术实现商业化,长期增长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数据来源:
- 券商API数据[0](公司财务指标、装机容量);
- 网络搜索[1][2][3][4](2025年半年报、新能源业务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