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加大AI投资涉及战略布局、业务增长与技术竞争等多维度原因,包括基础设施投入、基础模型研发、业务转型及政策推动等,旨在抓住AI产业万亿级机遇。
阿里加大AI投资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涉及战略布局、业务增长、技术竞争及产业趋势等多个维度,具体可归纳为以下核心原因:
AI的高效运行依赖强大的算力、数据中心及云计算基础设施。阿里CEO吴泳铭明确表示,“AI爆发远超预期,国内科技产业方兴未艾”,未来三年阿里在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将超过过去十年总和(预计超3800亿元),这一举措旨在夯实算力基础,为大模型训练、数据处理及AI应用开发提供支撑。例如,阿里旗下“通义千问”大模型的迭代升级,需海量算力支持,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其保持技术领先的关键。(来源:新闻[1][2][3][6][9])
AI基础大模型(如“通义千问”)是AI生态的“超级大脑”,其性能直接决定了后续应用的上限。阿里通过大幅提升AI基础模型研发投入,推动“通义千问”持续进化(如2025年1月发布的Qwen2.5-Max在权威基准评测中表现优异),并计划推出深度推理模型,拓展应用场景(如AI绘画、AI写作等)。此外,AI原生应用(如智能办公、智能医疗)的开发,需依托基础模型的能力,阿里加大投资旨在构建“模型-应用”的生态闭环,提升用户体验并抢占市场份额。(来源:新闻[2][3][5][8])
阿里的核心业务(如电商、云服务)正面临增长瓶颈:核心电商业务增速连续六个季度低于20%,云业务曾遭遇政策调整冲击。AI技术为现有业务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契机:
随着消费互联网红利逐渐消失,阿里需寻找新的增长赛道。AI产业是当前最具潜力的万亿级赛道:IDC数据显示,全球AI产业规模2025年将突破50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6.2%;Statista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市场规模已达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25%。阿里加大AI投资,旨在将AI打造成继电商、云服务之后的第三增长曲线,缓解增长焦虑。(来源:新闻[6][7])
全球AI技术迭代周期缩短(如GPT-4到Sora的迭代周期约3个月),中国科技企业面临“卡脖子”风险(如高端AI芯片市占率不足5%、大模型训练数据量差距较大)。阿里CTO程立坦言,“错过这轮AI革命,可能失去未来十年的入场券”。此外,国产大模型(如DeepSeek)的崛起(以开源、可商用、低成本优势推动产业发展),也让阿里面临竞争压力,加大投资是为了保持市场话语权。(来源:新闻[7][8][10])
国务院国资委2025年2月召开“AI+”专项行动部署会,要求中央企业将AI列为“十五五”规划重点,壮大长期资本支持AI发展。阿里作为民营企业龙头,加大AI投资既是响应政策导向,也是顺应市场需求:随着AI技术商用化加速(如2B的企业运营效率提升、2C的消费者服务优化),市场对AI应用的需求迅速释放,阿里需提前布局以抢占先机。(来源:新闻[9][10])
阿里加大AI投资,是基础设施布局、核心技术研发、业务转型、增长引擎切换及竞争应对的综合结果。其目标是通过AI技术重塑商业生态,巩固在电商、云服务领域的优势,同时抓住AI产业的万亿级机遇,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来源:新闻[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