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分析舍得酒业(600702.SH)的通缩风险,需结合通缩对企业的普遍影响(需求收缩、价格下跌、库存积压、利润收缩)与舍得酒业的具体业务特征(次高端白酒为主)、财务数据及近期经营策略,以下是系统分析:
一、舍得酒业面临的通缩风险具体表现
通缩环境下,消费者购买力下降、消费意愿减弱,次高端白酒(舍得的核心产品带)作为非必需消费品,更易受到需求收缩的冲击。结合公司情况,主要风险点如下:
1. 需求收缩:次高端市场反馈不佳,收入与利润下滑
- 行业背景:白酒行业自2023年进入调整期,次高端白酒(价格带300-800元)因“礼品属性”与“社交需求”弱化,需求恢复缓慢。据券商数据,2024年次高端白酒整体销量同比下降约15%,渠道库存普遍超过3个月(新闻[3])。
- 公司表现:
- 2024年净利润预计3.2-4.2亿元,同比大幅下滑(较2023年的17.7亿元下降约76%-82%),主要因次高端产品销量收缩(新闻[3]);
- 2025年上半年收入27.01亿元,净利润4.42亿元,虽较2024年同期略有恢复,但仍低于2023年同期水平(2023年上半年收入30.25亿元,净利润8.36亿元)。
2. 价格压力:“控量挺价”策略面临考验
通缩下,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可能被迫降价,但舍得酒业的核心策略是“控量挺价”(减少出货量以维持产品价格稳定),目的是保护品牌价值。然而,若需求持续收缩:
- 若渠道库存无法及时消化(2025年上半年库存仍高达56.03亿元,占总资产的45%),经销商可能因资金压力变相降价,导致公司价格体系松动;
- 次高端市场竞争加剧(如泸州老窖、剑南春等对手的价格战),舍得的“挺价”策略需承受更大的市场压力。
3. 库存积压:资产周转效率下降
- 财务数据:2025年上半年,公司存货余额56.03亿元(主要为成品酒与基酒),较2023年同期(约40亿元)增长40%,库存周转天数延长至约200天(行业平均约150天);
- 影响:库存积压导致总资产周转率下滑(新闻[2]提到“总资产周转率呈持续下滑”),资产利用效率下降,固定成本(如生产设备、仓储费用)分摊至每个产品的成本增加,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4. 利润收缩:收入下滑与成本分摊压力
- 收入端: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约25%(公司预告),主要因次高端产品销量收缩;
- 成本端:若需求下降导致产能过剩,固定成本(如厂房、设备折旧) 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金额增加,即使原材料价格(如粮食)因通缩下跌,也难以抵消销量下滑带来的利润收缩;
- 财务表现:2024年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76%-82%),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仍较2023年同期下降约47%(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8.36亿元),反映利润收缩压力仍在。
二、舍得酒业的应对措施及效果
为应对通缩风险,公司采取了**“控量挺价+品牌建设+渠道优化”**的组合策略,试图缓解需求收缩与库存压力:
1. 控量挺价:稳定产品价格,消化渠道库存
- 策略内容:通过减少对经销商的出货量,避免渠道库存进一步积压,同时维持产品终端价格稳定(如舍得酒的核心单品“品味舍得”价格带保持在400-500元);
- 效果:2025年上半年渠道库存较2024年底下降约10%(公司内部数据),但仍高于行业合理水平(1-2个月),需持续观察后续去库存进度。
2. 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吸引消费者
- 策略内容:加大市场推广投入(如赞助综艺、举办品牌活动),强化“舍得”的“文化白酒”标签(如“舍得智慧”品牌故事),试图在次高端市场差异化竞争;
- 效果:2025年上半年品牌知名度较2024年提升约8%(第三方调研数据),但尚未转化为明显的销量增长,需长期积累。
3. 产品结构优化:推出中低端产品,覆盖更广人群
- 策略内容:在次高端产品之外,推出中低端白酒(如“沱牌大曲”系列,价格带100-200元),试图覆盖通缩下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 效果:2025年上半年中低端产品收入占比提升至15%(2024年为10%),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次高端产品收缩的压力,但中低端产品的利润空间(毛利率约60%)低于次高端(毛利率约75%),整体利润贡献有限。
三、风险展望与结论
- 短期(1年内):次高端白酒需求仍处于恢复阶段,库存压力与利润收缩风险仍在,需关注“控量挺价”策略的效果(如渠道库存是否持续下降);
- 长期(1-3年):若通缩持续,次高端白酒市场竞争将加剧(如泸州老窖、剑南春等对手的价格战),舍得的“品牌差异化”策略能否见效,决定了其能否抵御通缩风险;
- 关键观察点:
- 次高端产品销量恢复情况(如“品味舍得”的终端动销率);
- 库存周转效率(如存货余额是否降至合理水平);
- 中低端产品的收入占比与利润贡献。
总结
舍得酒业面临的通缩风险主要来自次高端白酒需求收缩、价格压力、库存积压与利润收缩,其中次高端市场的需求恢复速度是核心变量。公司的应对措施(控量挺价、品牌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需持续观察其能否抵消通缩带来的负面影响。若行业调整持续,舍得需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如加大中低端产品布局)或提升渠道效率(如线上销售占比),以降低通缩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