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高新生长激素集采影响分析
一、生长激素业务对长春高新的核心地位
长春高新的核心业务为生物药品研发与销售,其中子公司金赛药业的生长激素产品是公司营收与利润的主要来源。据2022年数据,金赛药业营收102.17亿元,占长春高新总营收的80.91%;其归母净利润贡献甚至超过集团整体水平(新闻[6])。生长激素产品包括粉针剂(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水针剂(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长效水针剂(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覆盖不同患者需求,其中水针剂因疗效更优(无需每日注射)、价格较高,是金赛药业的利润核心。
二、当前生长激素集采进展
截至2025年,生长激素集采主要集中在个别省份,未进入国家集采层面,具体情况如下:
- 广东联盟集采(2022年落地):
金赛药业粉针剂中标,降价约25%;水针剂未参与申报(新闻[6])。
- 福建、河北集采(2022年传出):
长春高新未参与水针剂集采(新闻[6])。
- 浙江集采(2025年近期):
纳入粉针剂与水针剂,其中水针剂仅金赛药业一家企业参与(新闻[6])。
三、集采对长春高新的影响评估
从短期业绩与长期逻辑来看,集采影响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原因如下:
1. 短期:个别省份集采对整体业绩影响有限
- 粉针剂降价但销量提升:
粉针剂是生长激素的基础剂型,价格较低(约1-2万元/年),主要覆盖基层市场。广东联盟集采降价25%后,金赛药业通过提升市场覆盖率(如进入更多基层医院),销量增长抵消了部分降价影响。新闻[1][2][5]显示,广东联盟集采未对公司生长激素销售产生负面影响。
- 水针剂未参与集采,保持高利润:
水针剂是金赛药业的核心利润来源(价格约3-5万元/年),未参与多数省份的集采申报。即使部分省份(如浙江)纳入水针剂,因仅金赛一家参与,降价压力较小(新闻[6])。
2. 长期:市场空间大,集采或成“正向刺激”
- 市场渗透率低,需求潜力大:
我国4-15岁儿童中,矮小症发病率约3%(约600万潜在患者),但当前生长激素治疗率不足1%(新闻[4][6])。主要原因包括:家长对矮小症认知不足、治疗费用较高、治疗周期长(1-3年)。若集采降低产品价格(如粉针剂降价后更易被基层接受),有望提升渗透率,带动整体销量增长。
- 公司应对措施:优化产品结构与渠道:
长春高新通过推广长效水针剂(每周注射1次,提高患者依从性)、拓展院外渠道(如DTP药房、互联网医院),降低对医院终端的依赖。此外,公司表示“短期内生长激素不会进入国家集采”(新闻[7][10]),若未来国家集采落地,将通过“提升用户体量”抵消降价影响(新闻[4][7])。
四、未来展望:集采压力可控,长期增长逻辑未变
- 政策层面:
国家集采主要针对“临床用量大、竞争充分”的药品,生长激素目前仍属于“ niche 市场”(治疗人群有限),短期内进入国家集采的概率较低(新闻[7][10])。
- 企业层面:
金赛药业作为生长激素龙头(市场份额约70%),具备技术壁垒(长效水针剂独家)、渠道优势(覆盖全国3000余家医院),即使面临集采,也能通过“量的提升”维持业绩增长。
结论
长春高新生长激素业务受集采影响短期有限、长期可控。个别省份的集采(如广东)未对销售产生负面影响,水针剂未参与集采保持高利润;长期来看,市场渗透率低、需求潜力大,集采或成“正向刺激”,带动销量增长。公司通过优化产品结构(长效水针剂)与渠道(院外市场),有望应对未来可能的集采压力。
(注:以上信息综合自网络搜索[1]-[10]及券商API数据[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