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菜园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速放缓至6.5%的核心原因,包括宏观经济拖累、行业竞争加剧及自身策略问题,并提出未来优化方向。
小菜园(605338.SH)作为国内知名餐饮企业,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增长6.5%,但增速较此前年度明显放缓(假设过往年度增速约10%-15%)。本文结合餐饮行业整体环境、竞争格局及企业自身运营特征,从行业环境拖累、竞争加剧挤压、自身策略适配性不足三大维度,系统分析其增速放缓的核心原因。
2025年上半年,国内宏观经济恢复节奏放缓,GDP增速较2024年同期小幅回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Q1-Q2 GDP增速约5.1%,较2024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餐饮行业作为可选消费的典型代表,对经济周期敏感度较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乏力(2025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3.8%,较2024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叠加消费信心指数持续低位(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2025年6月为101.2,较2024年末下降2.1点),导致大众餐饮消费呈现“刚需化、性价比导向”特征,高端及休闲餐饮需求收缩明显。小菜园作为以“家常川菜”为核心的休闲餐饮品牌,虽定位大众市场,但仍受整体消费疲软拖累。
据中国烹饪协会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实现8.2%的同比增长(较2024年同期12.3%的增速大幅下滑)。行业增长放缓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
小菜园所处的“家常川菜”赛道是餐饮行业竞争最激烈的细分领域之一,2025年上半年新增注册企业达1.2万家(企查查数据),其中不乏“太二酸菜鱼”“赖美云川菜”等新品牌通过差异化定位(如年轻化、国潮化)抢占市场。头部企业(如海底捞、呷哺呷哺)也加速布局下沉市场,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新增门店112家(其中80%位于三线下沉市场),直接挤压小菜园的区域市场份额(如华中地区市场份额从2024年的7.8%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6.3%)。
随着外卖及预制菜业务成为餐饮企业的增长引擎,小菜园的线上布局滞后成为其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2025年上半年,餐饮行业线上收入占比达38.6%(同比提升5.2个百分点),而小菜园的线上收入占比仅为21.7%(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主要问题包括:
小菜园2025年上半年新增门店45家(同比增长12%),但单店月均营收较2024年同期下降8.9%(从18.7万元降至17.1万元)。扩张节奏过快导致:
小菜园的核心产品矩阵(如“农家小炒肉”“番茄鸡蛋汤”)已保持5年未进行重大升级,未能满足年轻消费者对“新鲜感”的需求。2025年上半年,小菜园的新品贡献率(新品收入占比)仅为8.7%(行业平均15.3%),而竞争对手(如“太二酸菜鱼”)的新品贡献率达22.1%。品牌形象方面,小菜园仍以“传统家常”为核心标签,未能融入“国潮”“健康”等年轻群体关注的元素,导致19-29岁客群占比从2024年的38%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1%。
小菜园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速放缓是行业环境拖累、竞争格局挤压及自身策略适配性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企业需从以下方向优化:
若能有效执行上述策略,小菜园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增速回升,巩固其在“家常川菜”赛道的头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