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复宏汉霖PD-L1 ADC药物HLX43的临床进展、竞争格局及财经意义,探讨其作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PD-L1 ADC的市场潜力与战略价值。
PD-L1 ADC(程序性死亡-配体1抗体偶联药物)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新兴方向,旨在解决PD-1/PD-L1抑制剂耐药或不响应的临床痛点。复宏汉霖(02696.HK)的HLX43作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PD-L1 ADC,其研发进展不仅关乎公司管线布局,更对全球PD-L1 ADC赛道的确定性具有重要验证意义。本文基于公开临床数据、公司公告及行业动态,从临床进展、数据价值、竞争格局、战略意义及市场潜力等维度展开分析。
HLX43的研发进程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临床前与IND获批(2023年):
HLX43由复宏汉霖与宜联生物合作开发,采用高特异性PD-L1人源化IgG1抗体、可裂解连接子及新型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毒素(DAR≈8),具备肿瘤微环境特异性释放及旁观者杀伤效应。2023年10月,HLX43获NMPA I期临床许可;11月,获FDA IND批准,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的PD-L1 ADC,并于当月完成中国首例受试者给药(NCT06115642)。
I期临床数据披露(2025年ASCO):
2025年ASCO大会上,复宏汉霖首次公布HLX43治疗晚期/转移性实体瘤的I期数据:
II期扩展及联合用药探索(2025年至今):
2025年2月,HLX43 II期研究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验证疗效;同时,HLX43联合复宏汉霖自研PD-1单抗斯鲁利单抗(汉斯状®)的Ib/II期临床试验(2025年1月获NMPA批准)正在进行,探索“ADC+IO”(抗体偶联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协同效应,旨在突破单药治疗瓶颈。
HLX43的I期数据对PD-L1 ADC赛道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些数据不仅验证了PD-L1 ADC“靶向性+细胞毒性”的双重机制优势,也为后续III期临床设计(如适应症选择、剂量优化)提供了关键依据。
全球范围内,PD-L1 ADC仍处于临床早期阶段,仅辉瑞的SGN-PDL1V(PF-08046054)进入III期临床(2025年8月启动),其余产品(如罗氏的RG7716、阿斯利康的MEDI5752)均处于I/II期。HLX43作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的PD-L1 ADC,其进展(如2025年ASCO数据、II期扩展)已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国内药企中,复宏汉霖的HLX43进展最快,已进入II期临床;此外,恒瑞医药(SHR-1908)、百济神州(BGB-A1217)的PD-L1 ADC处于I期临床。复宏汉霖的优势在于:
HLX43是复宏汉霖ADC管线的核心产品(另一款为EGFR ADC HLX42),其研发进展对公司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全球PD-1/L1抑制剂市场规模2024年约800亿美元,其中耐药患者占比约30%(约240亿美元)。PD-L1 ADC作为耐药患者的新选择,若渗透率达到20%,则市场规模约48亿美元(约340亿元人民币)。
HLX43的优势(如广谱性、低毒性)使其有望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HLX43的临床进展(如2025年ASCO数据、II期扩展)验证了PD-L1 ADC的“IO+ADC”双重优势,为复宏汉霖的管线布局(如ADC+IO联合)及商业化(如借助斯鲁利单抗渠道)提供了关键支撑。作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的PD-L1 ADC,HLX43有望成为复宏汉霖的下一个超重磅产品,同时推动全球PD-L1 ADC赛道的加速发展。
未来,需关注HLX43的II期临床数据(如ORR、PFS)、联合用药(与斯鲁利单抗)的进展,以及全球竞争格局(如辉瑞的III期临床结果)。若HLX43能保持当前的进展,有望在2028-2030年获批上市,成为复宏汉霖的核心收入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