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弘股份储能业务依托电力电子技术,覆盖大储、工商储及海外市场,2024年营收占比28.23%。报告分析其产品布局、财务表现及未来增长潜力。
盛弘股份(300693.SZ)成立于2007年,以电力电子技术为核心,业务涵盖电能质量设备、储能设备、充电桩、电池检测等板块。其中,储能业务作为公司核心增长引擎之一,依托电力电子技术积累,逐步形成“储能变流器(PCS)+系统集成+光储一体机”的产品体系,覆盖大储、工商储、海外市场等多场景,2024年储能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28.23%[2],是公司业绩的重要支撑。
盛弘股份储能业务以“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石,围绕储能变流器(PCS)、系统集成、光储一体机三大核心产品,拓展至大储、工商储、海外市场等多场景,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4年,公司储能业务收入8.57亿元,同比下降5.8%,占总营收的28.23%(2023年为34.32%)[2];2025年一季度,受国内市场淡季(如春节假期)及美国需求下滑(利率高位抑制工商储需求)影响,储能营收同比下滑近30%[3]。但随着海外非美市场(如欧洲、东亚)拓展及国内工商储需求恢复(预计2025年工商储同比增长30%),储能业务有望逐步修复[3]。
2024年,储能业务毛利率29.64%,同比略有下降,主要因高盈利海外收入占比下滑(美国市场需求疲软)[2];2025年一季度,公司整体毛利率39.6%(同比基本稳定),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2.4%/4.5%/11.1%,费用控制良好,支撑盈利能力保持稳定[3]。
短期业绩下滑主要受外部环境影响:① 国内市场:2024年国内储能市场进入“调整期”,工商储需求因经济增速放缓略有疲软;② 海外市场:美国因利率高位,工商储需求下滑,导致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下降。内部方面,公司正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如加大大储产品投入)及海外市场拓展(如欧洲、东亚非美市场),长期业绩有望恢复[2][3]。
公司拥有17年电力电子技术积累,模块化设计是其核心优势之一。例如,储能系统采用“集装箱式集成”设计,将所有电气设备集成于一个集装箱内,降低客户系统集成难度与成本;全功率范围的PCS产品(30kW-1000kW)满足不同场景需求,且通过欧美多项认证(如美国加州电网、澳洲CEC),具备海外市场竞争力[4]。
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2.57亿元,占总营收的8.46%(同比增长11.14%),主要用于储充一体模块、5MW储能高压预制舱、215kW组串式储能变流器等产品研发[2]。这些研发投入将逐步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如2025年计划推出的1MW充电桩(基于800kW柔性共享超充堆技术),有望提升储能与充电桩业务的协同效应[2]。
公司苏州工厂于2024年进入产能爬坡期,主要生产储能PCS、充电桩等产品,产能逐步释放,支撑未来储能业务增长[3]。
根据BNEF预测,2025年全球储能需求将达331GWh(2021-2025年CAGR为53%),中国占全球市场的25%[5]。驱动因素包括:① 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长(2024年全球风光装机量同比增长35%),导致弃风弃光问题加剧,储能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核心方案;② 调峰调频需求: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提升(2024年全球新能源占比达30%),电网稳定性要求提高,储能的调峰调频功能需求愈加强烈[5]。
公司在储能PCS领域竞争优势明显,2023年中国储能PCS提供商中,公司国内市场出货量排名第四、海外市场出货量排名第四[4]。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① 技术积累:电力电子技术的长期沉淀,使得PCS产品性能(如效率、稳定性)优于同行;② 海外布局:较早进入欧美市场,产品通过多项认证,客户资源丰富(如成为首批进入BP中国供应商名单的充电桩厂家)[4];③ 客户资源:覆盖国内大型运营商(如国家电网)及海外客户(如欧洲、东亚的新能源企业)[4]。
随着海外非美市场(如欧洲、东亚)拓展及国内工商储需求增长(预计2025年工商储同比增长30%),公司储能业务营收有望逐步恢复[3]。同时,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如1MW充电桩、储充一体模块)将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撑毛利率回升[2]。
全球储能市场的高速增长(2025年需求331GWh)将为公司提供广阔的增长空间。公司将继续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如非美地区),国内市场聚焦大储与工商储,同时推进“储能+充电桩”协同发展(如光储充一体的智慧园区),长期有望实现稳健增长[2][4]。
盛弘股份储能业务依托电力电子技术积累,形成了“产品+场景+海外”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尽管2024-2025年一季度受外部环境影响业绩略有下滑,但随着海外非美市场拓展、国内工商储增长及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储能业务有望逐步恢复。长期来看,受益于全球储能市场的高速增长,公司储能业务有望实现稳健增长,成为公司业绩的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