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复宏汉霖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增长21.3%的投向,聚焦差异化创新分子与核心平台建设,驱动全球化与创新战略,支撑海外营收增长与长期竞争壁垒构建。
2025年是复宏汉霖(02696.HK)“全球化2.0”与“创新全面升维”的关键之年。根据公司2025年中期业绩公告,上半年实现营收28.2亿元(同比增长2.7%),净利润3.9亿元;同时,研发支出达9.954亿元,费用化研发支出同比增长21.3%。这一研发投入的大幅增长,并非盲目扩张,而是精准聚焦于差异化创新分子的临床前开发与核心创新平台的建设,旨在强化“全球化+创新”双轮驱动的战略优势,为未来长期增长奠定基础。
2025年上半年,复宏汉霖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约35.3%(9.954亿元/28.2亿元),较2024年同期(约30.8%)提升4.5个百分点。其中,费用化研发支出同比增长21.3%,占研发总支出的100%(未提及资本化研发支出),说明公司当前研发投入主要集中于临床前及早期临床阶段的项目,强调“当前投入、未来产出”的短期效率与长期潜力的平衡。
这一投入力度符合生物医药行业“研发驱动增长”的规律,也反映了公司对“差异化创新”的战略重视——在生物类似药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唯有通过创新分子与平台能力的构建,才能突破“跟随者”陷阱,成为“引领者”。
根据公司财报及管理层披露,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的两大核心投向为:
复宏汉霖的研发投入优先倾斜于具有同类最优(BIC)或同类首创(FIC)潜力的差异化创新分子,覆盖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未满足临床需求的高价值领域。
复宏汉霖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的研发投入,聚焦靶向IL-6、IL-17等核心细胞因子的创新分子。例如,HLX10(抗PD-1单抗)的自免适应症开发(如狼疮肾炎)已进入临床Ⅱ期,旨在利用其“免疫调节”特性,拓展 beyond 肿瘤的治疗领域,覆盖全球超10亿自免患者的需求。
除了具体分子的开发,复宏汉霖将研发投入的另一大重点放在核心创新平台的建设上,旨在打造“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能力,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复宏汉霖的研发平台建设并非“本土化”,而是全球化布局:
这种“全球协同”的研发网络,使得复宏汉霖能快速响应不同市场的需求(如美国FDA的桥接试验要求、欧盟EMA的质量标准),加速产品的全球化获批(如H药在欧盟的获批仅用了12个月)。
复宏汉霖2025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向,本质是战略升级的具体落地——从“生物类似药的快速跟随”转向“差异化创新的引领者”,从“中国市场的参与者”转向“全球市场的竞争者”。
2025年上半年,复宏汉霖海外产品利润同比增长超200%(包括供货毛利及特许权使用费),主要得益于斯鲁利单抗、汉曲优(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的海外销售放量。研发投入中,针对海外市场的适应症开发(如H药在欧盟的ES-SCLC适应症)及全球注册能力(如美国FDA的桥接试验)的强化,直接支撑了海外营收的突破。管理层预计,2026年海外产品收入将“持续高速增长”,而研发投入的“全球化布局”是其核心驱动力。
在生物类似药市场(如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竞争加剧(全球已有超20款生物类似药获批)的背景下,复宏汉霖的研发投向聚焦“差异化创新”,旨在打造“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2025年上半年,复宏汉霖的研发投入已取得显著的商业化回报:
根据公司管理层的规划,2025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将在2026年及以后释放更大价值:
复宏汉霖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的21.3%增长,并非“盲目烧钱”,而是战略清晰的投入:
对于投资者而言,复宏汉霖的研发投入兼顾了“当前业绩”与“未来增长”:当前的商业化回报(海外利润增长超200%)支撑了短期股价(2025年至今涨幅超50%),而研发投入的“战略布局”(下一代分子、平台能力)则为长期增长(2030年营收超100亿元)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复宏汉霖的研发投向符合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驱动”规律,也符合公司“成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的愿景。随着研发投入的“效果逐步释放”,公司有望在“全球化”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下,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