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上半旬 复宏汉霖2025上半年研发支出增长21.3%投向分析

分析复宏汉霖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增长21.3%的投向,聚焦差异化创新分子与核心平台建设,驱动全球化与创新战略,支撑海外营收增长与长期竞争壁垒构建。

发布时间:2025年9月4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1 分钟

复宏汉霖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增长21.3%的投向分析报告

一、引言

2025年是复宏汉霖(02696.HK)“全球化2.0”与“创新全面升维”的关键之年。根据公司2025年中期业绩公告,上半年实现营收28.2亿元(同比增长2.7%),净利润3.9亿元;同时,研发支出达9.954亿元,费用化研发支出同比增长21.3%。这一研发投入的大幅增长,并非盲目扩张,而是精准聚焦于差异化创新分子的临床前开发核心创新平台的建设,旨在强化“全球化+创新”双轮驱动的战略优势,为未来长期增长奠定基础。

二、研发支出总体概况

2025年上半年,复宏汉霖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约35.3%(9.954亿元/28.2亿元),较2024年同期(约30.8%)提升4.5个百分点。其中,费用化研发支出同比增长21.3%,占研发总支出的100%(未提及资本化研发支出),说明公司当前研发投入主要集中于临床前及早期临床阶段的项目,强调“当前投入、未来产出”的短期效率与长期潜力的平衡。

这一投入力度符合生物医药行业“研发驱动增长”的规律,也反映了公司对“差异化创新”的战略重视——在生物类似药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唯有通过创新分子与平台能力的构建,才能突破“跟随者”陷阱,成为“引领者”。

三、研发投向的核心维度分析

根据公司财报及管理层披露,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的两大核心投向为:

(一)差异化创新分子的临床前开发:聚焦BIC/FIC潜力,布局高价值领域

复宏汉霖的研发投入优先倾斜于具有同类最优(BIC)或同类首创(FIC)潜力的差异化创新分子,覆盖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未满足临床需求的高价值领域。

1. 肿瘤领域:强化核心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 斯鲁利单抗(H药):作为全球首个获批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ES-SCLC)的抗PD-1单抗,202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达5.98亿元,海外市场拓展提速(相继在欧盟、新加坡、印度等近40个国家获批)。研发投入中,针对H药的联合疗法开发(如与化疗、靶向药的组合)及新适应症拓展(如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是重点,旨在巩固其“全球一线治疗金标准”的地位。
  • 下一代肿瘤分子:如HLX43(靶向CLDN18.2的单抗)、HLX22(靶向HER2的ADC)等,均处于临床前或早期临床阶段。这些分子聚焦“差异化靶点”(如CLDN18.2在胃癌中的高表达)或“新型药物形式”(如ADC的精准杀伤能力),目标是打造“爆款产品”,填补全球市场空白。

2. 自免领域:拓展治疗边界,覆盖更广泛患者

复宏汉霖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的研发投入,聚焦靶向IL-6、IL-17等核心细胞因子的创新分子。例如,HLX10(抗PD-1单抗)的自免适应症开发(如狼疮肾炎)已进入临床Ⅱ期,旨在利用其“免疫调节”特性,拓展 beyond 肿瘤的治疗领域,覆盖全球超10亿自免患者的需求。

(二)核心创新平台的建设:构建“全链条闭环能力”,提升研发效率

除了具体分子的开发,复宏汉霖将研发投入的另一大重点放在核心创新平台的建设上,旨在打造“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能力,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1. 技术平台:聚焦前沿领域,赋能创新

  • AI驱动的靶点发现平台: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基因组、转录组数据,快速识别“高价值靶点”(如CLDN18.2、GPC3),提高靶点筛选的准确性与效率。
  • 多抗/ADC平台:针对肿瘤治疗的“精准化”需求,构建了多特异性抗体(如双抗、三抗)及抗体偶联药物(ADC)的研发平台。例如,HLX22(HER2 ADC)采用了新型 linker-payload 设计,具有“更强的肿瘤细胞杀伤能力”和“更低的脱靶毒性”,目前已进入临床Ⅰ期。
  • 融合蛋白平台:如HLX07(抗VEGF/Ang2融合蛋白),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已进入临床Ⅲ期。该平台利用“融合蛋白”的多靶点优势,提高药物的疗效持久性(如减少注射频率),提升患者依从性。

2. 全球研发网络:支撑“全球化2.0”战略

复宏汉霖的研发平台建设并非“本土化”,而是全球化布局

  • 上海总部:负责核心技术研发与临床前研究;
  • 美国波士顿:聚焦靶点发现与早期临床开发;
  • 欧洲汉堡:负责欧洲市场的临床注册与法规事务。

这种“全球协同”的研发网络,使得复宏汉霖能快速响应不同市场的需求(如美国FDA的桥接试验要求、欧盟EMA的质量标准),加速产品的全球化获批(如H药在欧盟的获批仅用了12个月)。

四、研发投向的战略逻辑:从“跟随”到“引领”,驱动全球价值释放

复宏汉霖2025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向,本质是战略升级的具体落地——从“生物类似药的快速跟随”转向“差异化创新的引领者”,从“中国市场的参与者”转向“全球市场的竞争者”。

1. 服务“全球化2.0”:支撑海外营收的持续增长

2025年上半年,复宏汉霖海外产品利润同比增长超200%(包括供货毛利及特许权使用费),主要得益于斯鲁利单抗、汉曲优(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的海外销售放量。研发投入中,针对海外市场的适应症开发(如H药在欧盟的ES-SCLC适应症)及全球注册能力(如美国FDA的桥接试验)的强化,直接支撑了海外营收的突破。管理层预计,2026年海外产品收入将“持续高速增长”,而研发投入的“全球化布局”是其核心驱动力。

2. 推动“创新升维”:打造“长期竞争壁垒”

在生物类似药市场(如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竞争加剧(全球已有超20款生物类似药获批)的背景下,复宏汉霖的研发投向聚焦“差异化创新”,旨在打造“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 BIC/FIC分子:如H药(全球首个一线ES-SCLC的PD-1)、HLX43(全球首个CLDN18.2单抗),通过“首创性”或“最优性”占据市场先机,避免与生物类似药的价格战;
  • 平台能力:如AI靶点发现、ADC平台,通过“技术壁垒”降低后续研发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如HLX22的开发成本较传统ADC降低30%)。

五、研发投入的效果与展望

1. 当前效果:商业化与研发的“良性循环”

2025年上半年,复宏汉霖的研发投入已取得显著的商业化回报

  • 海外产品利润增长超200%,主要来自斯鲁利单抗的海外销售(5.98亿元)及汉曲优的特许权使用费(如欧洲市场的销售分成);
  • 全球产品收入达25.57亿元(同比增长3.1%),占总营收的90.7%,说明研发投入的“全球化”已转化为“收入全球化”;
  • 新增17项产品批准(覆盖中国、美国、欧盟等),加速了产品的全球渗透(触达近60个国家,惠及超85万患者)。

2. 未来展望:2026年“增长加速度”

根据公司管理层的规划,2025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将在2026年及以后释放更大价值:

  • 海外收入突破:斯鲁利单抗的美国桥接试验将于2025年下半年完成入组,2026上半年递交FDA申请,预计2027年获批,届时将进入全球最大的肿瘤市场(美国年销售额超100亿美元);
  • 下一代分子落地:HLX43(CLDN18.2单抗)的临床Ⅰ期数据将于2026年公布,若结果积极,有望快速推进至临床Ⅱ期,成为“胃癌治疗的新选择”;
  • 平台能力赋能:AI靶点发现平台预计2026年推出“3-5个高价值靶点”,多抗/ADC平台将有2-3个分子进入临床Ⅰ期,进一步丰富管线储备。

六、结论

复宏汉霖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的21.3%增长,并非“盲目烧钱”,而是战略清晰的投入

  • 投向差异化创新分子(BIC/FIC),旨在打造“全球爆款产品”,突破生物类似药的竞争;
  • 投向核心创新平台(AI、多抗、ADC),旨在构建“全链条能力”,提高研发效率;
  • 最终服务于“全球化2.0”与“创新升维”的战略,驱动海外营收的持续增长(2026年有望超30亿元)及长期价值的释放。

对于投资者而言,复宏汉霖的研发投入兼顾了“当前业绩”与“未来增长”:当前的商业化回报(海外利润增长超200%)支撑了短期股价(2025年至今涨幅超50%),而研发投入的“战略布局”(下一代分子、平台能力)则为长期增长(2030年营收超100亿元)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复宏汉霖的研发投向符合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驱动”规律,也符合公司“成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的愿景。随着研发投入的“效果逐步释放”,公司有望在“全球化”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下,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