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当升科技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点,包括高镍单晶正极材料与固态电解质创新,以及其市场竞争力与行业前景。
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向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电池技术升级,固态电池作为锂离子电池的下一代替代技术,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赛道。当升科技(300073.SZ)作为全球锂电正极材料领军企业,通过持续研发投入与关键技术突破,在固态电池领域形成了技术-产能-客户的一体化优势,提前占领市场先机。本文基于公开信息,从技术突破点、市场进展、竞争优势及行业前景四大维度,对当升科技固态电池业务进行深度分析。
当升科技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中,聚焦正极材料与固态电解质两大核心环节,通过创新工艺与材料设计,解决了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关键瓶颈。
正极材料是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的核心载体,当升科技针对全固态电池的需求,开发了高镍单晶正极材料与双相复合固态正极材料,实现了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的协同提升:
上述技术突破,有效解决了超高镍正极材料(如NCM811、NCM905)面临的循环衰减与热失控问题,为固态电池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材料基础。
固态电解质是固态电池的“血管”,其离子电导率与稳定性直接决定电池的充放电效率与寿命。当升科技布局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三大固态电解质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性能与成本的优化:
目前,当升科技已建成百吨级固态电解质中试线,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为固态电池的成本下降提供了产能支撑[5]。
当升科技的固态电池材料已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2024年出货量同比数倍增长,客户覆盖国内固态电池龙头与国际电池巨头,形成了技术-市场的正向循环。
根据公司2024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信息,2024年上半年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出货数百吨,全年出货量接近1000吨(同比增长超300%),成为国内最大的固态锂电正极材料供应商(全球市场份额约15%)[3][4][5]。
出货量的激增,主要得益于产品性能的认可(如高镍单晶正极材料通过一线车企的装车验证)与产能的释放(2024年新增2000吨/年固态正极材料产能)。
当升科技的固态电池材料已成功导入辉能、清陶、卫蓝、赣锋等国内固态电池龙头企业,并通过鹏辉、瑞浦兰钧等客户的性能验证,获得吨级订单[5][8]。
在国际市场上,公司与LG新能源、SKon等国际电池巨头签署了长期供货协议:2025年与LG新能源签订的协议金额高达140亿元(2025-2027年),涉及固态锂电正极材料与电解质,充分彰显了国际客户对其技术实力的认可[2][5]。
当升科技的固态电池材料已应用于无人机、eVTOL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高端装备(要求高安全性与高能量密度),并成功导入一线车企的固态车型(如某新势力品牌的2025款固态电池车型),实现了从“材料研发”到“整车应用”的完整闭环[3][4][7]。
当升科技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竞争优势,源于技术矩阵的完善与产能的提前布局:
公司针对半固态电池(液态电解质与固态电解质混合)与全固态电池(完全使用固态电解质),构建了双相复合工艺、高稳定性快离子导体修饰、多体系固态电解质的立体技术矩阵,解决了固态电池的界面阻抗、安全性与循环寿命问题,技术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如固态电池的循环寿命超过2000次,能量密度超过350Wh/kg)[5][7]。
当升科技已建成百吨级固态电解质中试线与2000吨/年固态正极材料产能(2024年投产),并计划2025年新增5000吨/年固态正极材料产能,以满足客户的大规模订单需求[5][6]。产能的提前布局,使公司在固态电池商业化加速期占据了产能优势,避免了“技术领先但产能不足”的陷阱。
通过与清陶、卫蓝、辉能等国内固态电池龙头的战略合作(如2022年与清陶能源签订的2022-2025年固态正极材料采购协议),以及与LG新能源、SKon等国际巨头的长期供货协议,当升科技形成了稳定的客户资源,为未来业绩增长提供了保障[8][10]。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我国固态电池市场空间有望从2022年的10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2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55%;SNE Research预计,全球全固态电池市场将从2024年的2.1GWh增长至2030年的160.1GWh,市场份额从0.3%提升至3.8%[10]。
当升科技作为国内最大的固态锂电正极材料供应商(2024年市场份额约15%),凭借技术突破与产能布局,有望在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化进程中抢占先机,成为未来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当升科技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高镍单晶正极、高离子电导率固态电解质)、市场进展(出货量激增、客户覆盖国内外)与竞争优势(技术壁垒、产能布局),使其成为固态电池领域的“璀璨之星”。随着固态电池商业化加速,当升科技有望凭借先发优势,巩固其在全球锂电正极材料领域的领军地位,为投资者带来长期价值。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网络搜索[1]-[10],均为公开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