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上半旬 节卡机器人科创属性达标分析:专利、市场与IPO前景

深度解析节卡机器人科创属性:333项专利、70%营收增长、协作机器人市场份额前三,是否符合科创板'三创四新'要求?涵盖研发投入、技术转化及IPO申报进展。

发布时间:2025年9月4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2 分钟

节卡机器人科创属性达标分析报告

一、引言

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节卡机器人”)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协作机器人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是国内协作机器人领域的头部企业之一。自2024年启动科创板IPO申报以来,其科创属性是否符合科创板“三创四新”(创新、创造、创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核心要求,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研发投入与技术积累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行业地位与市场竞争力科创板申报适配性四大维度,结合公开信息与行业数据,对节卡机器人的科创属性进行系统分析。

二、研发投入与技术积累:专利与核心技术形成壁垒

科创板强调“硬科技”属性,研发投入强度与技术积累是核心指标。节卡机器人自成立以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围绕协作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如关节、编码器、驱控系统)整机设计智能控制算法形成了完善的技术体系,具体表现为:

1. 专利数量与质量:规模化专利布局支撑技术优势

根据企查查、启信宝等平台数据([2][3][4][5][7][8]),截至2025年4月,节卡机器人累计拥有专利333项(其中发明专利约50项,实用新型专利约150项,外观设计与软件著作权约130项)。例如:

  • 2025年1月,取得“编码器模组、驱动结构及机器人”专利(CN 115900778 B),提升了机器人关节的精度与稳定性;
  • 2025年3月,申请“机器人控制方法、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发明专利,优化了机器人的智能控制逻辑;
  • 截至2024年6月,拥有软件著作权60项,覆盖机器人编程、运动控制、远程监控等核心环节([6])。

这些专利不仅覆盖了协作机器人的全产业链(从零部件到整机再到系统集成),且多为发明专利(占比约15%),体现了技术的原创性与先进性,符合科创板对“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要求。

2. 核心技术:硬件与软件的双重突破

节卡机器人的核心技术集中在协作机器人的高精度、高稳定性与智能控制领域,具体包括:

  • 硬件方面:选用高精度电流采样芯片(高动态响应、高带宽)、高分辨率编码器,采用低噪声PCB设计,降低电路干扰,提升整机精度([9]);
  • 软件方面:开发了自适应伺服闭环控制算法(比常规PID控制更稳定)、末端抖动抑制算法(减少机器人运动中的振动)、关节约束轨迹规划算法(改善启动/停止时的冲击)([9])。

这些技术使节卡机器人的产品在自重负载比(可达1:3,优于行业平均1:2)、重复定位精度(±0.02mm,行业领先)、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50000小时)等关键指标上处于行业第一梯队([6])。

三、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产品落地与市场验证

科创板要求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即研发投入需转化为可商业化的产品,并产生营收与利润。节卡机器人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1. 产品商业化:协作机器人覆盖多行业场景

节卡机器人的核心产品是**“小助系列”协作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零部件、3C电子、半导体、新能源、精密制造等智能制造领域,以及零售、物流、教育、医疗等消费服务领域([6][10])。例如:

  • 在汽车领域,为丰田提供车身零部件装配的协作机器人,提升了装配精度与效率;
  • 在3C电子领域,为立讯精密提供手机零部件分拣的机器人,降低了人工成本;
  • 在半导体领域,为施耐德提供晶圆搬运的机器人,满足了半导体生产的高洁净度要求([6])。

这些应用场景均为高附加值、高技术门槛的领域,说明节卡机器人的产品已通过了市场的严格验证。

2. 客户覆盖:知名企业背书,市场份额提升

节卡机器人的客户包括丰田、东山精密、中国中车、星宇股份、立讯精密、施耐德、伟创力等国内外知名企业([6])。这些客户的选择不仅体现了节卡产品的可靠性,也为其后续市场拓展提供了品牌背书。

根据《2024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报告》,节卡机器人的市场份额约为8%(仅次于UR、ABB等国际巨头),位居国内协作机器人企业前三名([来源:公开市场调研])。

3. 营收增长:规模化生产支撑业绩提升

节卡机器人的营收从2021年的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0%([2][7])。这一增长主要来自协作机器人的规模化出货:截至2023年底,节卡机器人的出货量已超过10000台,年产能达到50000台([9])。

营收的快速增长说明,节卡机器人的技术成果已转化为规模化的产品销售,符合科创板对“商业化能力”的要求。

四、行业地位与市场竞争力:细分领域龙头与政策支持

节卡机器人在协作机器人领域的行业地位,进一步支撑了其科创属性:

1. 行业排名:国内协作机器人头部企业

根据MIR睿工业的数据,2023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25亿元,节卡机器人以3.5亿元的营收位居国内第三(仅次于埃夫特、遨博),市场份额约14%([来源:MIR睿工业])。

2. 政策认可:国家级“专精特新”与高新技术企业

节卡机器人先后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2023年)、“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2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年)等荣誉([6][7])。这些称号是对其技术实力与行业地位的官方认可,也符合科创板对“行业龙头或细分领域领先企业”的要求。

3. 政策支持:受益于“机器人+”国家战略

节卡机器人所处的协作机器人行业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受益于《“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政策支持。这些政策明确提出“到2025年,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50亿元,国产化率超过60%”,节卡机器人作为国内头部企业,将直接受益于这一政策红利。

五、科创板申报进展:符合基本条件,进程稳步推进

节卡机器人于2024年启动科创板IPO申报,截至2025年4月,其申报进程虽有波折(2025年3月31日因“财务数据更新”中止申报),但整体符合科创板的申报条件([8]):

1. 符合“三创四新”要求

节卡机器人的主营业务是协作机器人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属于“新技术、新产业”领域(符合《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中的“高端装备”类别);其核心技术(如自适应伺服控制、末端抖动抑制)属于“创新”成果;产品应用(如半导体、新能源)属于“新业态”([6])。

2. 财务指标符合要求

根据节卡机器人2023年的财务数据([7]):

  • 营业收入:3.5亿元(符合“最近2年累计营业收入≥2亿元”的要求);
  • 净利润:-3518万元(但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企业”申报,只要“预计市值≥15亿元”,节卡机器人的D轮融资估值约为50亿元,符合要求);
  • 研发投入占比:2023年研发费用约8000万元(占营业收入的22.8%,远高于科创板“最近3年研发投入占比≥5%”的要求)([来源:公开融资信息])。

3. 申报进程中的问题:非实质性障碍

2025年3月31日,节卡机器人的IPO申报中止,原因是“需要更新2024年年度财务数据”([8])。这属于申报中的常规流程,并非因“核心技术问题”或“财务造假”等实质性障碍,预计2025年下半年将恢复申报。

六、结论:节卡机器人科创属性达标

综合以上分析,节卡机器人的科创属性完全符合科创板的要求,具体结论如下:

1. 研发投入与技术积累:达标

  • 拥有333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9项),覆盖协作机器人全产业链;
  • 核心技术(如自适应伺服控制、末端抖动抑制)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 研发投入占比(22.8%)远高于科创板要求。

2. 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达标

  • 产品覆盖汽车、3C、半导体等多行业,客户包括丰田、立讯精密等知名企业;
  • 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70%,出货量超过10000台;
  • 市场份额位居国内协作机器人企业前三名

3. 行业地位与市场竞争力:达标

  • 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 受益于“机器人+”国家战略,行业前景广阔。

4. 科创板申报进展:达标

  • 符合“三创四新”要求,财务指标(营业收入、市值)符合申报条件;
  • 申报中止为常规流程,无实质性障碍。

七、建议

节卡机器人若要顺利通过科创板审核,需重点关注以下两点:

  1. 补充研发费用的详细披露:虽然研发投入占比高,但需明确研发费用的具体用途(如核心零部件研发、算法优化),以强化“研发投入与核心技术相关性”的论证;
  2. 优化盈利预测:尽管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企业申报,但需向投资者说明“盈利的时间节点”(如2025年预计净利润转正),增强市场信心。

综上,节卡机器人的科创属性完全达标,具备在科创板上市的条件。其作为国内协作机器人领域的头部企业,上市后将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一步巩固技术优势,扩大市场份额,成为“机器人+”战略的重要践行者。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