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尔股份CIS业务复苏分析报告
一、业绩复苏概况:2024年创历史新高,CIS业务成核心驱动
韦尔股份(603501.SH)2024年业绩实现大幅反弹,标志着其CIS(CMOS图像传感器)业务进入复苏通道。根据公司2024年业绩预告,全年营业收入预计为254.08-258.08亿元(中位数256.08亿元),同比增长22%,创历史新高;归母净利润预计为31.55-33.55亿元(中位数32.55亿元),同比增长486%,结束了此前连续两年的下降趋势。其中,扣非归母净利润预计为29.73-31.73亿元,同比增长2054%-2199%,显示主营业务(尤其是CIS)的盈利能力显著恢复。
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是CIS产品在高端智能手机和汽车自动驾驶市场的持续渗透。2024年,公司CIS解决方案业务收入达到191.9亿元,同比增长23.5%,占总营收的74.8%,成为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二、CIS业务细分表现:手机与汽车领域双轮驱动
1. 手机CIS:高端化推动份额与价值量提升
2024年,公司智能手机相关CIS收入达到98.0亿元,同比增长26.0%,增速高于整体CIS业务。增长主要来自高端产品的放量:
- 高端旗舰机型渗透:公司OV50H产品已进入华为、小米等中国主流品牌旗舰机型的主摄供应商名单,成为其高端手机的核心成像组件;
- 产品结构优化:2025年公司将密集推出200MP、50MP等高端手机CIS产品,进一步覆盖高像素、高动态范围(HDR)及低功耗需求,有望在智能手机新一轮换机周期中抢占更多份额。
2. 汽车CIS:智能驾驶需求拉动量价齐升
汽车CIS是公司CIS业务的另一增长引擎。2024年,公司汽车相关CIS收入达到59.1亿元,同比增长29.9%,市占率持续提升(全球第二大汽车CIS供应商,市占率29%)。增长驱动因素包括:
- 智能驾驶配置升级:随着高端驾驶摄像头(如8M前视摄像头)向中低价车型拓展,市场对汽车CIS的需求从“数量”(摄像头装配数量增加)和“质量”(像素提升)两方面释放;
- 产品技术优势:公司推出的OX08D10等高端汽车CIS产品,支持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自动驾驶(AD)的高性能需求,获得比亚迪等车企的青睐(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方案搭载12颗摄像头,直接带动公司订单增长)。
三、产品高端化与技术进展:技术壁垒巩固竞争优势
韦尔股份CIS业务的复苏,本质是产品高端化与技术创新的结果:
- 手机CIS技术:公司在高像素、HDR及低功耗领域的技术积累(如LOFIC技术),使其产品能够满足华为、小米等旗舰机型的高端需求;
- 汽车CIS技术:公司凭借TheiaCel?技术推出的汽车图像传感器,以及完善的车规级验证体系(近20年汽车行业经验),持续丰富车规级产品矩阵,巩固了在汽车CIS市场的份额优势;
- 新兴领域布局:公司在AR/VR眼镜等AIoT领域的图像传感器产品(如全局曝光技术支持眼球追踪、SLAM等功能),以及LCOS产品(高解析度、低功耗),为未来增长打开了新空间。
四、客户与市场拓展:头部客户渗透与海外市场突破
1. 客户结构优化:绑定头部厂商
公司CIS产品已渗透至华为、小米、比亚迪等行业头部客户,形成了稳定的供应链关系:
- 手机客户:华为、小米等旗舰机型的主摄供应商;
- 汽车客户: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方案的核心CIS供应商,其订单有望在2025-2026年持续释放。
2. 海外市场拓展:提升毛利率水平
根据管理层披露,公司2025年将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如欧洲、东南亚),海外市场的高毛利率(高于国内市场)有望提升公司整体毛利率水平。
五、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2025-2026年持续增长可期
1. 行业趋势:智能驾驶与高端手机需求增长
- 汽车领域:智能驾驶(L2+及以上)的普及,将推动汽车CIS的需求持续增长(预计2025-2026年公司汽车CIS收入同比增长30%);
- 手机领域:高端智能手机的渗透率提升(如5G手机、折叠屏手机),将带动高像素CIS的需求增长(预计2025年手机CIS需求稳定或小幅增长)。
2. 未来展望:业绩持续增长的确定性
多家券商对韦尔股份CIS业务的未来增长持乐观态度:
- 交银国际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133元(对应2025年市盈率36倍);
- 新浪财经研报预计,2025-2026年公司汽车/手机CIS业务将迎来快速发展,收入有望持续增长。
六、结论:CIS业务复苏确立,长期增长可期
韦尔股份CIS业务的复苏,是产品高端化、客户结构优化及行业需求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2024年业绩的大幅反弹,标志着其CIS业务已走出低谷;2025年,随着高端手机CIS产品的放量(200MP、50MP)和汽车CIS订单的释放(比亚迪等),公司CIS业务有望保持快速增长,成为其长期业绩的核心支撑。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韦尔股份2024年业绩预告、交银国际研报及新浪财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