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美动力电池回收业务规模与发展分析报告
一、业务现状概述
格林美(002340.SZ)作为全球城市矿山开采与新能源材料制造龙头企业,其动力电池回收业务近年来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已成为公司“城市矿山+新能源”双轨驱动模式的核心板块之一。
1. 回收量与营收表现
- 2023年:公司动力电池回收拆解量达2.7454万吨(3.05GWh),同比增长57.49%,占中国当年退役动力电池总量的10%以上;实现营业收入11.31亿元,同比增长81.98%,占公司总营收的3.71%。
- 2024年计划:公司目标回收量4.5万吨,同比增长64%,继续保持高速扩张。
2. 产能布局与网络覆盖
- 国内产能:公司拥有5家新能源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规范公告企业(国内数量最多),主要布局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中部地区,建成武汉、荆门、无锡、天津、深汕等5个区域回收处理中心,设计总拆解能力45万套/年,资源化利用产能19万吨/年。
- 海外布局:通过合作模式在韩国、印尼等国家布局电池回收利用,打通全球创新链与产业链。
- 渠道网络:与全球630余家汽车厂、电池厂(如容百科技、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等)签署定向回收协议,共建200余个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形成“一级终端回收-二级储运-三级拆解与梯级利用-四级再生利用”的全国性回收体系。
二、产能与产量分析
1. 产能释放情况
- 2021年:公司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已实现盈利,梯级利用动力电池突破1.0GWh;2022年梯级利用电池包出货量计划超过2.0GWh,全面进入产业化阶段。
- 2022年:上半年回收量8400余吨(超过2021年全年),营收2.57亿元,同比增长368.64%;前三季度回收量1.2万吨,同比增长130%,营收4.627亿元,同比增长297.73%,全年预计回收2万吨以上,市场占有率达10%以上。
- 2023年:回收量2.7454万吨(3.05GWh),同比增长57.49%,营收11.3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3.71%。
2. 技术与产业链延伸
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回收业务增值:
- 碳酸锂提取:建成5000吨/年电池级碳酸锂产能,解决锂与其他有价金属高效分离难题,2022年出货量3000吨以上,打通“废旧电池-碳酸锂-正极材料”全生命周期价值链。
- 梯级利用:将退役电池用于备电、充换电等领域,2021年梯级利用出货量同比增长325%,2022年计划突破2.0GWh,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三、市场份额与行业地位
- 行业排名:格林美是国内拥有最多新能源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规范公告企业(5家)的公司,2023年回收量占中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的10%以上,位居行业第一梯队。
- 全球竞争力:公司回收基地为全球产能最大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之一,与630余家全球汽车厂、电池厂合作,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核心区域,海外布局韩国、印尼等市场,形成全球回收网络。
四、未来规划与增长目标
格林美对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制定了明确的中长期规划:
- 短期(2024-2025年):2024年回收量计划4.5万吨(同比增长64%);2025年回收量超过25万吨,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 中期(2026-2030年):2026年回收量30万吨;2030年回收(含电池废料)规模50万吨以上,营收100亿元以上,成为全球动力电池回收龙头。
- 海外扩张:谋划在印尼、欧洲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基地,应对IRA法案等海外市场壁垒,拓展欧美新能源市场份额。
五、驱动因素与挑战
1. 驱动因素
- 政策支持: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方案》,要求完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推动跨区域回收体系建设,为回收业务提供政策保障。
- 市场需求: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949万辆,同比增长37.9%)带来退役潮,预计2025年中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将超过50万吨,为回收业务提供充足原料。
- 商业模式创新:推出“以废料换原料”定向循环模式,与容百科技、亿纬锂能等上下游企业合作,锁定原料供应,提升产业链协同效应。
2. 挑战
- 竞争加剧: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加速布局回收业务,市场竞争加剧,回收渠道争夺成为关键。
- 技术压力:需持续提升锂、镍、钴等金属提取效率,降低成本,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
- 短期原料依赖:目前新能源市场仍处于增量阶段,原矿资源仍是主要原料来源,回收业务需应对短期原料供应压力。
六、结论
格林美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凭借产能规模、技术创新、市场份额等优势,已成为公司增长最快的板块之一。随着新能源汽车退役潮到来,公司2025年25万吨、2030年50万吨的目标有望实现,未来将成为全球动力电池回收龙头,为“城市矿山+新能源”双轨模式提供强劲支撑。
(数据来源:格林美投资者互动平台、公司公告、《每日经济新闻》《我的钢铁网》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