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上半旬 亚太股份线控制动业务分析:订单增长与智能驾驶机遇

亚太股份(002284.SZ)线控制动业务已进入量产阶段,2026年预计放量,生命周期订单达12亿元。覆盖吉利、长安、比亚迪等客户,毛利率提升至25%-30%。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将推动长期增长。

发布时间:2025年9月4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8 分钟

亚太股份线控制动业务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亚太股份(002284.SZ)作为国内汽车制动系统龙头企业,深耕基础制动领域四十余年,近年来逐步向线控制动、智能底盘等高端领域延伸。线控制动(Brake-by-Wire)作为智能驾驶的核心执行部件,是公司实现“从传统制动向电子制动升级”的关键战略业务。本文结合公司公开信息、财务数据及市场动态,从业务现状、财务表现、产能规划、未来展望等维度,对其线控制动业务进行全面分析。

二、线控制动业务现状:量产落地,订单逐步释放

(一)量产进展:2024年起量产,2026年有望放量

公司线控制动产品于2024年正式实现量产[6][7],标志着其在电子制动领域的技术突破(如One-Box集成式线控制动系统)。据2025年5月投资者关系活动披露[1],线控制动产品目前销售占比仍较小,但预计2026年一季度将迎来放量,5年生命周期销售总金额约10亿元;2025年8月,公司进一步披露新增线控制动项目定点,预计生命周期销售额提升至12亿元[3],显示订单规模持续扩大。

(二)客户覆盖:传统车企与新势力齐头并进

公司线控制动客户涵盖传统主流车企与新能源新势力,具体包括:

  • 传统车企:吉利、长安、上汽、长城、比亚迪等(其中比亚迪为传统制动领域客户,线控制动业务正在拓展[9]);
  • 新能源新势力:零跑汽车(已供应制动器及汽车电子产品[9]);
  • 国际市场:进入多个国际采购平台,2021年首次获得长安马自达基础制动项目定点[8],合资品牌客户取得突破。

客户结构的多元化(从自主品牌到合资品牌、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车),为线控制动业务的规模化增长奠定了基础。

(三)订单规模:逐步爬坡,长期潜力显现

据公司2025年投资者关系活动披露[1][3],线控制动产品订单呈现“小批量量产+长期定点”特征:

  • 2025年一季度,线控制动产品已实现小批量供货,但占比仍低(未单独披露营收占比);
  • 2025年8月,新增线控制动项目定点,预计生命周期销售总金额达12亿元[3],较2025年5月披露的“5年10亿元”进一步提升,显示客户对产品的认可度提升;
  • 未来随着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如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要求线控制动作为必备部件),订单规模有望持续扩大。

三、财务表现与行业地位:传统业务支撑,高端业务提升毛利率

(一)财务数据:整体业绩稳步增长,产品结构优化推动毛利率提升

根据2025年中报数据[0],公司实现总营收26.02亿元(同比增长约15%,需结合完整年报验证),归母净利润2.01亿元(同比增长约20%)。其中,线控制动等电子制动业务的贡献逐步凸显:

  • 2021年,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营收4.8亿元(占比13.2%),同比增长43%[8];
  • 2025年,公司毛利率提升至约18%(较2021年的14%左右显著改善),主要得益于线控制动等高端产品占比提升及内部降本增效[3]。

线控制动业务的毛利率(预计约25%-30%,高于传统制动的12%-15%),成为公司盈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二)行业地位:传统制动龙头,电子制动领域进入第一梯队

从行业排名来看[2],公司在ROE(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率、**EPS(每股收益)**等核心指标上均位列汽车制动行业前30%(如ROE排名754/247,即行业第247名,共754家企业),显示其传统业务的稳健性。在电子制动领域,公司凭借“基础制动+电子控制”的一体化优势,已进入国内第一梯队,与博世、大陆等国际巨头形成竞争。

四、产能规划:弹性产能布局,应对未来增长

公司线控制动产能采用“按需扩张”模式:

  • 2024年量产初期,产能主要依托现有产线改造,满足小批量客户需求[4][5];
  • 随着订单逐步放量(如2025年新增12亿元订单),公司计划“根据项目市场销量情况增加产线、扩大产能”[3][4]。目前,公司已在杭州萧山基地预留线控制动产能空间,预计2026年一季度放量前完成产能爬坡。

五、未来展望:智能驾驶推动长期增长,客户结构升级带来增量

(一)行业驱动: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线控制动需求爆发

线控制动是L2+级以上智能驾驶的必备部件(需支持自动紧急制动AEB、自适应巡航ACC等功能)。据乘联会数据,2025年国内L2+级智能驾驶渗透率约35%,2030年将提升至70%,线控制动市场规模有望从2025年的50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300亿元(CAGR约40%)。公司作为国内少数掌握线控制动核心技术的企业,有望分享行业增长红利。

(二)客户拓展:从自主品牌到合资品牌,从传统车企到新势力

公司线控制动客户已覆盖:

  • 传统车企:吉利、长安、上汽、比亚迪等(均为国内TOP10车企);
  • 新势力:零跑汽车(已供应制动器及电子产品);
  • 合资品牌:长安马自达(2021年定点)、一汽-大众(洽谈中)。

客户结构的升级(从自主品牌到合资品牌),将显著提升公司线控制动业务的附加值及市场份额。

六、风险因素

  • 市场竞争风险:博世、大陆等国际巨头仍占据线控制动高端市场,公司需通过技术创新(如角模块技术)提升竞争力;
  • 客户量产进度风险:线控制动订单的实际供货量受客户车型量产时间影响(如某新势力车型延迟上市,可能导致订单推迟);
  • 原材料价格风险:芯片、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价格波动,可能挤压线控制动业务利润空间。

七、结论

亚太股份线控制动业务已进入“量产落地+订单释放”的关键阶段,凭借“传统制动龙头+电子控制技术”的一体化优势,有望成为公司未来5年的核心增长引擎。随着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及客户结构升级,线控制动业务预计在2026-2030年实现年均30%以上的增长,推动公司从“传统制动企业”向“智能底盘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

(注:本文数据均来自公司公开信息、券商API及网络新闻,未包含未披露的内部信息。)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