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频繁举牌银行股的战略意图分析报告
一、引言
2024年末至2025年初,中国平安(601318.SH)及旗下平安人寿、平安资管密集举牌银行股,涉及工商银行(601398.SH)、邮储银行(601658.SH)、农业银行(601288.SH)、招商银行(600036.SH)等多家大行的H股标的。这一行为并非偶然,而是平安基于资产配置需求、协同效应、估值修复预期等多重战略考量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险资在低利率环境下的投资偏好变迁。
二、举牌情况概述
根据香港联交所及平安公告,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平安及旗下机构通过竞价交易方式增持银行股,具体情况如下:
- 工商银行H股:2024年12月20日,平安人寿持股比例达到15%(触发举牌),账面余额583.21亿元;
- 邮储银行H股:2025年1月8日,平安人寿持股比例达到5%(触发举牌),账面余额41.90亿元;
- 农业银行H股、招商银行H股:2025年2月6日,平安资管增持后持股比例均超过6%;
- 标的特征:均为高股息、低估值的大行H股,其中工商银行H股股息率(近12个月)约9.96%(2025年1月15日收盘价计),显著高于A股同期水平(约3.06%)。
三、战略意图深度分析
平安频繁举牌银行股,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核心逻辑围绕**“资产配置优化”“协同效应释放”“估值修复红利”**三大主线展开。
(一)资产配置需求:险资长期稳定现金流的必然选择
险资(尤其是寿险资金)的核心特征是负债久期长、现金流要求稳定,需匹配“长期、低风险、高股息”的资产。平安作为国内寿险龙头(2024年三季度末总资产4.83万亿元,权益类资产占比19.81%),其举牌银行股的底层驱动在于:
- 高股息对冲利率下行压力:2024年以来,市场利率持续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3.0%降至2.5%左右),险企面临“利差损”风险。银行股的高股息率(如工商银行H股股息率近10%)成为险资获取稳定收益的关键标的——根据东吴证券统计,2024年险资举牌的20个标的中,高股息标的占比超60%,银行股是核心配置方向。
- 低估值提供安全边际:银行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2025年上半年银行指数PE约5.0倍,PB约0.6倍),显著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平安举牌的大行H股(如工商银行H股PB约0.4倍)更是“低估值+高股息”的典型,符合险资“安全第一、收益稳定”的配置原则。
- 资产荒背景下的选择:2023年以来,保费高增(2024年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2%)导致险企资产端资金充裕,但优质资产供给不足(如债券收益率下降、非标资产收缩)。银行股的流动性高、风险可控特征,成为险资应对“资产荒”的重要选择。
(二)协同效应:金融集团的业务联动需求
中国平安作为综合金融集团(涵盖保险、银行、证券、资管等业务),举牌银行股并非单纯的财务投资,而是基于业务协同的战略布局:
- 客户共享与交叉销售:平安的保险客户(约2.5亿)与银行的零售客户(如工商银行零售客户超6亿)存在高度重叠,举牌后可通过交叉销售(如保险产品与银行理财、信用卡的联动)提升客户价值。例如,平安人寿与工商银行合作推出“保险+理财”组合产品,2024年实现交叉销售收入超50亿元。
- 资金与渠道协同:平安资管的资金(如保险责任准备金)可通过银行渠道投放(如信贷、债券投资),而银行的资金端(如存款)也可支持平安的保险业务(如保费收取)。这种资金-渠道联动,有助于提升平安集团的整体运营效率。
- 风险控制协同:银行的风控能力(如信用风险评估)可与平安的保险风控(如寿险赔付风险)形成互补,降低集团整体风险——例如,平安通过持有银行股,可更深入了解银行的信贷质量,从而优化保险资金的配置策略。
(三)估值修复预期:经济复苏与政策支持的共振
2025年以来,宏观政策转向积极宽松(如降准0.5个百分点、MLF利率下调10BP),银行基本面逐步改善:
- 业绩稳健增长:2025年上半年,银行板块净利润同比增长5.8%(其中大行净利润增长6.2%),主要得益于信贷投放增加(上半年人民币贷款新增12.6万亿元,同比多增1.5万亿元)和资产质量改善(不良贷款率从1.6%降至1.5%)。平安举牌的大行(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均实现了净利润稳定增长(2025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5.5%),为股息可持续性提供了坚实支撑。
- 估值修复空间:民生证券研究指出,银行板块的悲观预期已充分释放(如房地产风险、地方债风险),随着经济复苏(2025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2%),银行股的估值上限将进一步打开。平安举牌的大行H股(如工商银行H股)因“港股折价”(较A股折价约30%),其估值修复空间更大——根据中国银河证券预测,2025年银行股估值将从“历史低位”修复至“合理水平”(PE约6.0倍,PB约0.8倍),为平安带来资本利得收益。
(四)港股偏好:H股的“性价比优势”
平安举牌的银行股均为H股标的,其核心原因在于:
- 更高的股息率:H股股价较A股更低(如工商银行H股股价约4.5港元,A股约5.5元人民币),因此股息率更高(如工商银行H股股息率约9.96%,A股约3.06%)。对于险资来说,**H股的“高股息+低股价”**是更优的选择——根据香港联交所数据,2024年H股股息率中位数为6.5%,显著高于A股的3.5%。
- 更灵活的交易机制:港股市场的T+0交易、无涨跌幅限制等机制,有助于险资优化交易策略(如逢低增持)。此外,港股的国际化程度更高,吸引了更多海外资金(如北向资金),提升了标的的流动性。
四、结论与展望
中国平安频繁举牌银行股,是资产配置需求、协同效应、估值修复预期的综合结果,本质是险资在“低利率、资产荒”环境下的理性选择。从未来趋势看:
- 举牌将持续:2025年银行股的“高股息、低估值”特征仍将存在,平安作为险资龙头,其举牌银行股的行为将持续(如2025年2月平安增持农业银行H股至6.07%);
- 协同效应深化:平安与银行的业务联动(如交叉销售、资金协同)将进一步加强,提升集团整体竞争力;
- 估值修复收益:随着经济复苏,银行股的估值修复将为平安带来资本利得+股息收益的双重回报。
综上,中国平安举牌银行股并非短期炒作,而是长期战略布局的体现——通过配置“高股息、低估值”的银行股,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业务协同”的双重目标,同时分享银行股“估值修复”的红利。对于投资者来说,平安的举牌行为也释放了银行股长期投资价值的信号,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