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上半旬 长城汽车新能源占比不足30%原因分析 | 转型困境与对策

深度解析长城汽车新能源渗透率仅28.6%的四大原因:燃油车依赖、产品布局滞后、研发投入不足及市场竞争加剧,并提出2025年转型80%目标的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25年9月4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6 分钟

长城汽车新能源车占比不足30%的原因分析报告

一、引言

长城汽车作为中国自主品牌的传统车企龙头,在燃油车时代凭借哈弗H6等爆款车型奠定了市场地位。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崛起,长城汽车的新能源转型进度滞后于行业平均水平。据2024年11月数据,长城汽车新能源车型渗透率仅为28.6%,远低于乘联会预测的行业渗透率(53.3%)[5]。本文基于财务数据、行业排名及市场信息,从传统业务依赖、产品布局滞后、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市场竞争加剧四大维度,分析其新能源占比不足30%的核心原因。

二、核心原因分析

(一)传统燃油车业务的路径依赖,转型动力不足

长城汽车在燃油车时代的成功(如哈弗H6连续多年位居SUV销量榜首),导致其对传统业务的依赖度较高。2023年,长城汽车燃油车销量仍占总销量的70%左右[2],燃油车的利润贡献(如哈弗系列的高毛利率)使得企业在新能源转型中面临“路径依赖”的困境——短期内放弃燃油车业务会导致利润收缩,而转型新能源需要大量投入,这种矛盾延缓了转型速度。
例如,2024年1-11月,长城汽车燃油车销量仍达
72.1万辆
,占总销量的71.4%[5]。燃油车的稳定现金流虽支撑了企业运营,但也使得新能源业务的资源投入(如研发、产能、渠道)被分流,导致新能源车型的市场份额提升缓慢。

(二)新能源产品布局滞后,产品结构失衡

长城汽车的新能源产品布局存在**“插混为主、纯电薄弱”的问题,且产品推出速度滞后于竞争对手。2023年,长城新能源车型中插混车型占比约80%,纯电车型仅占20%[2]。而同期比亚迪、特斯拉等竞争对手已实现插混与纯电的均衡布局(如比亚迪DM-i插混系列与Model 3/Y纯电系列),覆盖了更广泛的用户需求。
此外,长城新能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足。例如,哈弗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如哈弗H6 DHT-PHEV)虽搭载了插混技术,但在续航、智能化配置(如辅助驾驶、车机系统)上不如比亚迪宋PLUS DM-i、特斯拉Model Y等竞品,导致用户认可度不高。2024年,哈弗H6的销量较2022年下降
40%**,部分原因是新能源竞品的挤压[3]。

(三)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核心技术积累滞后

长城汽车虽提出2025年累计研发投入1000亿元的目标[10],但前期研发投入不足导致核心技术(如电池、电机、电控)的积累滞后于行业领先者。例如,长城汽车的电池技术主要依赖外部供应商(如宁德时代),而比亚迪已实现电池(刀片电池)、电机(e平台3.0)的自主可控,特斯拉则拥有4680电池、FSD芯片等核心技术。
研发投入的滞后直接影响了新能源产品的性能。2023年,长城新能源车型的平均续航里程约450公里,而比亚迪、特斯拉的纯电车型续航已达500-600公里[2]。此外,长城的智能驾驶技术(如NOH高阶辅助驾驶)的覆盖车型较少,且功能体验不如小鹏NGP、华为ADS 2.0等竞品,难以吸引年轻用户(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消费群体)。

(四)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渗透率快速提升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渗透率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加剧,长城汽车的新能源产品面临来自新势力(如小鹏、蔚来)、传统车企(如比亚迪、长安)及外资品牌(如特斯拉、大众ID系列)的多重挤压。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渗透率达53.3%,而长城汽车的渗透率仅为28.6%[5],差距显著。
例如,比亚迪2024年新能源销量达302万辆,渗透率95%;特斯拉中国销量达83万辆,渗透率100%;长安汽车2024年新能源销量达75万辆,渗透率38%[5]。这些竞争对手的快速增长抢占了市场份额,导致长城汽车的新能源占比难以提升。

三、结论与展望

长城汽车新能源占比不足30%的核心原因在于传统燃油车的路径依赖、新能源产品布局滞后、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及市场竞争加剧。为实现2025年**新能源占比80%**的目标[10],长城汽车需采取以下措施:

  1. 加速燃油车业务收缩:逐步减少燃油车产能,将资源向新能源业务倾斜;
  2. 优化产品结构:增加纯电车型的研发与推出速度,提升智能驾驶、续航等核心性能;
  3. 加大研发投入:重点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
  4. 强化渠道与营销:推进新能源与燃油车分网销售,提升终端门店的新能源布局(如2023年计划将终端渠道增长至1200家[2]),增强用户对新能源产品的认知。

若能有效实施上述措施,长城汽车有望在2025年实现新能源占比的显著提升,赶上行业发展步伐。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