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饮料包装水业务收入下滑原因分析报告(2024年度)
一、引言
2024年,华润饮料(02460.HK)作为中国包装饮用水市场第二大玩家(按零售额计),其核心业务包装水板块收入录得121.24亿元,较2023年的124.47亿元同比下滑2.6%(占总收入比重仍达89.7%)。尽管整体营收微增0.05%(135.21亿元),但包装水业务的下滑仍是公司年度业绩的核心变量。本文基于公司年报及行业数据,从行业竞争、产品结构、外部环境、成本策略等维度,深度解析包装水业务下滑的底层原因。
二、核心原因分析
(一)行业竞争加剧:小规格瓶装水市场陷入价格战泥潭
包装水是华润饮料的核心收入来源(占比近90%),其中小规格瓶装水(≤1L)是竞争最激烈的细分赛道。2024年,小规格产品收入70.28亿元,同比大幅下滑8.92%,成为包装水业务下滑的主要拖累。
- 竞争格局恶化:2024年,农夫山泉推出“绿瓶纯净水”(500ml单价低于1元),打响瓶装水价格战,康师傅、今麦郎等企业跟进降价,导致小规格市场竞争白热化。华润饮料为维护终端价盘稳定(避免与对手陷入恶性价格战),被迫增加渠道费用投入(如终端补贴、促销活动),导致小规格产品的收入端增速放缓,但市场份额仍保持稳定(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4年公司包装水零售额同比增长4.5%,略高于行业大盘的2.5%)。
- 消费需求转移: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中大规格(1L-15L)及桶装水(19.8L)需求增长,成为包装水业务的“缓冲垫”。2024年,中大规格收入46.07亿元,同比增长8.58%,占比从2023年的31.4%提升至34.1%;桶装水收入4.89亿元,微增0.2%。但小规格产品占比仍高达58%(2024年),其下滑对整体收入的拖累效应显著。
(二)外部环境扰动:三季度降雨导致阶段性销售承压
2024年三季度(传统销售旺季),国内部分地区(如华南、华东)频繁降雨,导致终端零售网点(如便利店、超市)的瓶装水销量阶段性下滑。华润饮料在年报中明确提到,“三季度旺季降雨影响销售”,尽管公司通过“推出新产品、拓展渠道深度、强化品牌建设”等举措应对,但仍未能完全抵消天气因素的负面影响。
(三)成本与费用策略:生产提效对冲收入下滑,但费投增加挤压收入空间
- 成本控制与生产提效:2024年,华润饮料通过提升自有工厂生产比例(从30%+提升至50%+)、优化合作工厂加工费(17家工厂综合降幅20%)、自产PET等措施,推动毛利率同比提升2.6个百分点至47.3%。成本红利部分对冲了包装水收入下滑的影响,使得公司净利润仍实现**23.12%**的增长(16.37亿元)。
- 渠道与营销费用投入:为应对行业竞争,公司2024年加大了渠道拓展(终端零售网点同比增长15%至250万家)、冷藏展示柜投放(增长超过20%)及品牌营销(如“怡宝”品牌升级)的费用投入。尽管这些投入提升了市场份额,但短期内也挤压了包装水业务的收入空间(报表端收入下滑)。
(四)产品结构调整:饮料业务增长弥补部分缺口,但包装水仍是核心依赖
2024年,华润饮料的饮料业务(包括茶饮料、果汁饮料、运动饮料)实现收入13.97亿元,同比增长30.8%,占比从2023年的7.9%提升至10.3%。其中,“至本清润”草本植物饮料销量增长122%,成为饮料业务的核心增长点。饮料业务的增长部分弥补了包装水业务的下滑,使得公司整体营收保持微增,但包装水仍是公司的“基本盘”,其下滑仍是业绩的主要压力来源。
三、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华润饮料2024年包装水业务下滑的核心原因是小规格瓶装水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战与需求转移),叠加三季度降雨的阶段性影响,以及渠道与营销费用投入对收入的短期挤压。尽管中大规格及桶装水增长、生产提效与成本控制对冲了部分负面影响,但小规格产品的下滑仍是主要拖累。
(二)展望
- 包装水业务:公司将继续推进“大规格化”策略(如拓展1.5L、5L等规格),提升中大规格产品占比(目标2025年占比超40%),同时强化“怡宝”品牌的高端化(如推出“怡宝露”天然矿泉水),以应对小规格市场的竞争压力。
- 饮料业务:公司将重点打造“至本清润”“佐味茶事”等茶饮料品牌,推动饮料业务占比提升至15%以上(2025年目标),形成“包装水+饮料”双增长曲线。
- 生产与成本:继续提升自有工厂产能(2024年新增22条生产线,综合产能增长21%),目标“十四五”末自有产能占比超60%,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毛利率。
综上,华润饮料包装水业务的下滑是行业竞争、产品结构调整、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但公司通过“大规格化”策略、生产提效与成本控制,以及饮料业务的增长,有望逐步缓解包装水业务的压力,实现业绩的稳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