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科士达数据中心业务,涵盖UPS、液冷温控、微模块等核心产品,分析AI与数字经济驱动下的行业趋势及公司竞争优势,展望未来增长潜力。
科士达(002518.SZ)的数据中心业务是公司的传统核心赛道,起步于2010年IPO时期的UPS(不间断电源)产品,随后通过产品延伸与集成化升级,逐步形成“UPS+温控+机柜+微模块”的全栈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当前,公司数据中心业务的核心定位是“数据中心核心硬件与集成系统供应商”,覆盖从单一设备(如UPS、空调)到模块化集成(如微模块)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客户包括互联网、金融、通信等多个行业[1]。
UPS是科士达数据中心业务的基础支柱产品,当前聚焦于单机功率提升与功率密度优化。例如,针对100K-300K功率段的大型数据中心,公司优化了UPS的电源效率(从94%提升至96%)与功率密度(从20KW/柜提升至30KW/柜),以适配AI服务器等高功率密度场景[4]。
价格方面,UPS的单位价值量与功率呈负相关:小功率(如10K-50K)单瓦价值量约1-2元/千瓦(含电池),大功率(如100K-300K)单瓦价值量约0.5-0.8元/千瓦(含电池)[1]。此外,海外ODM分销的毛利虽低于国内(约低5-8个百分点),但因规模化效应,净利水平较高(约高3-5个百分点)[1]。
随着数据中心功率密度(如AI服务器的30KW/机架)的快速提升,传统风冷空调的散热效率已无法满足需求,液冷温控成为公司温控业务的核心增长引擎。公司当前已推出冷板式液冷(针对服务器芯片散热)与浸没式液冷(针对整柜服务器)解决方案,覆盖大型数据中心的高功率密度场景[4]。
根据公司调研信息,液冷温控的单价约为风冷的1.5-2倍,但散热效率提升3-5倍(如冷板式液冷的PUE值可降至1.1以下),因此逐步被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客户采用[1]。
为满足客户对“高效、便捷、可扩展”的需求,公司将UPS、温控、机柜等设备模块化集成,推出IDR(智能分布式机架)、IDM(智能微模块)、IDU(智能分布式单元)等产品,实现“一站式交付”。例如,IDM微模块可将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从6-12个月缩短至2-3个月,且可根据客户需求灵活扩展(如从1000KW扩展至5000KW)[1]。
公司数据中心业务的国内与海外市场占比约5:5[5]:
从近期财务数据看,数据中心业务是公司收入与利润的核心来源:
此外,公司数据中心业务的毛利率约为25-3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5个百分点),主要因集成化解决方案的溢价(如微模块的一站式交付)与海外ODM的高净利水平[1]。
数据中心行业的需求驱动因素已从“互联网电商”(上一轮高潮,2015-2020年)转向“AI与数字经济”(当前及未来,2024-2030年)[1][5]。AI技术(如大模型、生成式AI)对算力的高需求(如英伟达H100服务器的30KW/机架),推动大型数据中心(如阿里的“张北数据中心”)的建设,进而拉动UPS、液冷温控、微模块等基础设施的需求[5]。公司预计,未来三至五年数据中心业务将持续受益于AI发展,收入增速有望保持在15-20%[5]。
当前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行业的竞争已从“单一产品”转向“整体解决方案”,公司的集成化能力(如微模块的一站式交付)成为其差异化优势[1]。此外,公司通过海外ODM模式(如欧洲市场的分销)拓展市场,避开国内的价格竞争(国内UPS市场的价格战导致毛利率下降5-8个百分点),提升净利水平[1]。
科士达数据中心业务凭借“起步早、产品全、集成化”的优势,在AI与数字经济的驱动下,未来三至五年有望保持15-20%的收入增速。当前需重点关注:1)阿里等核心客户的投入落地(如阿里2025年数据中心项目的招标情况);2)液冷、HVDC等新技术的市场渗透(如液冷温控在阿里数据中心的应用比例);3)海外ODM业务的拓展(如欧洲市场的新客户导入)。财务方面,2025年一季度的业绩已显示出数据中心业务的增长潜力(收入同比增长12%),若后续互联网客户的投入持续增加,公司收入与利润有望实现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