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模式的可持续性,涵盖战略协同、财务表现、市场反馈及风险因素,探讨双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互补优势及未来挑战。
赛力斯(601127.SH)与华为的合作始于2018年,核心为**“智选车模式”:华为主导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品牌营销及销售渠道**(如华为线下门店、线上商城),赛力斯负责整车生产制造及供应链管理。双方联合打造的“问界”(AITO)品牌是合作核心成果,涵盖M5、M7、M9等多款车型,覆盖增程、纯电等技术路线,目标用户为中高端新能源汽车消费者。
根据2024年双方深化合作协议,赛力斯与华为将共同推进“2026年新能源汽车产销100万辆”的目标,合作领域延伸至智能驾驶、鸿蒙系统、三电技术等核心环节,形成“技术-生产-销售”的全链条协同。
华为的核心优势在于智能汽车技术储备(如ADS 2.0智能驾驶系统、鸿蒙智能座舱、昇腾芯片)及渠道资源(全球超10000家门店、千万级用户基础);赛力斯的优势则是规模化生产能力(重庆智慧工厂拥有5000台机器人,年产能超50万辆)及供应链整合经验(与宁德时代、博世等核心供应商长期合作)。
这种互补性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
结论:战略协同是合作模式的核心基石,双方优势互补且难以被其他车企复制,为可持续性提供了底层支撑。
赛力斯的财务数据充分反映了合作模式的有效性:
结论:合作模式驱动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已成为赛力斯的核心增长引擎,营收、销量及盈利质量的持续改善,说明该模式具备规模化复制能力。
市场对问界系列的认可程度是合作模式可持续性的关键指标:
结论:用户对问界系列的高认可度,说明合作模式下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品牌价值正在快速积累,为长期可持续性提供了用户基础。
尽管合作模式目前表现良好,但仍需关注以下风险:
赛力斯的核心产品(问界系列)高度依赖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如ADS系统)及销售渠道(华为门店贡献超60%的销量)。若华为调整合作策略(如与奇瑞、江淮等其他车企深化合作),或减少对赛力斯的资源倾斜,可能导致赛力斯的产品竞争力及销量下滑。
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唐系列)、小鹏(G6)等竞品均在中高端市场布局。问界系列需持续提升技术迭代速度(如智能驾驶的L3级落地)及成本控制能力(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以保持市场份额。
根据2025年上半年财务数据,赛力斯资产负债率约76%(总负债859亿元,总资产1129亿元),主要用于产能扩张及研发投入;自由现金流为-18.48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144亿元,投资活动现金流-69.66亿元),现金流压力较大。若销量增长不及预期,可能影响偿债能力及研发投入的持续性。
2025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正式退出,消费者购车成本上升(约增加1-2万元)。问界系列作为中高端车型,需通过产品力提升(如更长续航、更智能的配置)抵消政策影响,避免销量下滑。
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模式具备较强的可持续性,核心逻辑如下:
但需关注依赖风险、竞争风险及财务风险,赛力斯需通过提升自身技术研发能力(如自主研发智能驾驶系统)、拓展海外市场(如欧洲、东南亚)及优化成本结构(降低供应链成本),降低对华为的依赖,增强抗风险能力。
展望:若双方能持续深化合作(如推进L3级智能驾驶落地、拓展海外市场),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模式有望实现“2026年100万辆”的目标,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制造”协同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