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诺德股份复合铜箔研发进展、干法工艺优势及量产规划。报告涵盖公司技术壁垒、产能布局、财务表现及市场前景,揭示其在锂电材料领域的长期投资价值。
诺德股份(600110.SH)作为国内锂电铜箔行业先行者,脱胎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997年上市。公司主营业务聚焦高端锂电铜箔、复合集流体(复合铜箔/铝箔),客户覆盖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头部电池厂商,供应链粘性强。2024年管理层调整后,董事长陈立志、总经理陈郁弼均为行业资深人士,推动公司向复合集流体等前沿领域转型。
复合铜箔(金属层+PET中间层的“三明治结构”)是锂电轻量化、高能量密度的核心材料,诺德股份的布局始于2019年,至今已完成**“研发-中试-量产”**的关键跨越:
诺德股份的复合铜箔核心优势在于纯干法工艺,相比同行的湿法或磁控溅射,具有以下特点:
此外,公司早在2021年就布局复合铜箔,拥有小试线(复合铜箔)+中试线(复合铝箔),技术积累优于多数同行(如嘉元科技、鼎盛新材等仍处于中试后期)。
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营收30.16亿元(同比略降),净利润-8085万元(同比由盈转亏),主要因复合集流体项目投入加大(研发费用、产能建设支出增加)及锂电铜箔价格下跌(2025年上半年铜价波动,导致传统铜箔毛利率收缩)。但需注意,复合铜箔尚未大规模贡献收入(2023年新能源车用铜箔占比仍达90%),短期亏损属于战略投入的阶段性特征。
复合铜箔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理论提升14%以上)、降低电池成本(减少铜用量约30%),契合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及储能“降本需求”的行业趋势。据高工锂电预测,2025年全球复合铜箔市场规模将达120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500亿元,诺德股份作为早期布局者,有望抢占20%-30%的市场份额。
2025年下半年,随着铜价企稳(LME铜价从2025年3月的8500美元/吨回升至7月的9000美元/吨),传统锂电铜箔毛利率将逐步修复,公司盈利有望改善(2023年传统铜箔毛利率约18%,2025年上半年降至12%)。
若2026年复合铜箔产能释放(4.2亿平方米/年),按10元/平方米的均价计算,年产值约42亿元,贡献净利润约5-6亿元(毛利率约20%),相当于当前净利润的6-7倍。此外,复合铜箔的客户拓展(如宁德时代的下一代电池项目)将成为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2025年9月最新股价7.23元(同比下跌约20%),主要反映市场对短期盈利下滑的担忧,但复合铜箔的长期潜力未被充分定价。机构普遍认为,若复合铜箔2026年实现量产并获得订单,股价有望反弹至10-12元(对应2026年净利润5亿元的20倍PE)。
诺德股份的复合铜箔进展已进入量产关键期,技术优势(干法工艺)、产能规划(4.2亿平方米/年)及客户资源(头部电池厂商)均为其奠定了长期竞争力。尽管短期因投入加大导致盈利承压,但复合集流体作为锂电行业的“下一代材料”,有望成为公司未来3-5年的核心增长引擎。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前股价或为长期布局的窗口期,需关注2024年量产进度及2025年订单转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