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日升HJT技术路线面临的挑战分析
一、成本高企:降本进度滞后于预期,核心瓶颈未突破
HJT(异质结)技术的核心挑战在于成本控制,其当前成本仍显著高于主流的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环节:
- 银浆用量与去银化难度:HJT电池的金属化环节依赖大量银浆,尽管东方日升已将纯银用量降至6mg/W([8]),但相较于TOPCon的银浆用量(约8-10mg/W),仍未实现根本性突破。更关键的是,**去银化技术(如电镀铜)**的量产进度滞后——[5]指出,“迈为股份的电镀铜等技术短期无法量产”,导致HJT的“无银化”降本潜力无法转化为实际成本优势,进一步拉大了与TOPCon的成本差距。
- 设备与产能投入成本:HJT产线的设备成本远高于TOPCon(约为TOPCon的1.5-2倍),东方日升规划的15GW HJT产能([7])需要巨额资本投入,而2024年上半年公司计提了8.8亿元的存货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8]),财务压力加剧,可能影响产能扩张的速度和降本的持续性。
二、产能释放不及预期:量产进度滞后,规模效应未显
东方日升的HJT产能规划虽宏大,但量产进度滞后,导致规模效应无法发挥,进一步推高了单位成本。
- 2023年上半年,公司宁海15GW HJT电池+15GW组件项目一期(5GW电池+10GW组件)预计4月达产([7]),但截至2022年6月,HJT仍处于“与设备厂商询价及洽谈阶段”([12]),一期5GW产能延迟至2023年初投产([12])。产能释放的滞后,使得东方日升无法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反而因产能利用率不足,加剧了成本压力。
- 此外,HJT的**关键辅助技术(如0BB、薄片化)**的量产进度也未达预期。[5]指出,“OBB、电镀铜等技术短期无法量产”,导致HJT的降本增效效果未如预期,进一步延缓了产能的商业化应用。
三、市场接受度有限:小众路线与主流需求脱节
在全球光伏组件市场中,HJT仍属于小众技术路线,市场接受度远低于TOPCon,这是东方日升面临的重要挑战。
- 据伍德麦肯兹2023年数据,全球出货量前十的组件企业中,东方日升是唯一坚定选择HJT的企业([10][15])。这种“孤注一掷”的策略使得公司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若HJT的成本与效率优势无法快速凸显,其产品将难以与TOPCon竞争,导致市场份额萎缩。
- 2024年一季度,东方日升的利润骤降(亏损约为专注BC技术的爱旭股份的3倍),且营收降幅远大于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TOPCon企业([15]),核心原因就是HJT产品的市场接受度有限——下游客户更倾向于选择成本更低、技术更成熟的TOPCon组件,而非价格更高的HJT产品。
四、技术成熟度不足:关键环节依赖设备商,风险集中
HJT技术的成熟度仍低于TOPCon,且东方日升的技术进展高度依赖设备厂商(如迈为股份),导致风险集中。
- 设备依赖:东方日升的HJT产线由迈为股份承建([5]),而迈为的关键技术(如OBB、电镀铜)的量产进度直接决定了东方日升的产能释放速度。[5]指出,“迈为的很多技术短期无法量产”,使得东方日升的HJT布局陷入“设备商进度决定产能”的被动局面。
- 可靠性与稳定性:HJT电池的长期可靠性仍需验证,而主流厂商(如隆基、晶澳)的策略是“以稳而赢”——不会轻易推广未经过充分验证的技术。[10]提到,隆基的钟宝申明确表示,“投产时会选择最有价值、最可行的路线”,而晶澳的欧阳子也强调“推出的产品必须让客户放心,可靠性有保障”。东方日升的HJT产品尚未经过长期市场验证,其可靠性可能成为下游客户选择的重要顾虑。
五、竞争环境不利:TOPCon主流化挤压HJT生存空间
当前,TOPCon技术已成为光伏电池的主流路线,其成本不断下降(已接近PERC),效率持续提升(突破26%),进一步挤压了HJT的生存空间。
- 2024年上半年,国内组件招标中N型(主要为TOPCon)占比超过60%([8]),大量新产能(如晶科能源的20GW TOPCon产能、天合光能的15GW TOPCon产能)投放,导致市场竞争加剧。东方日升的HJT组件因成本高,无法与TOPCon组件在价格上竞争,只能依赖欧美市场的“技术溢价”([8]),但欧美市场的需求占比有限(约占公司出货量的30%),难以支撑大规模产能。
六、财务压力:业绩下滑影响HJT投入能力
东方日升的财务状况正在恶化,可能影响其HJT产能的投入能力。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4.6亿元,同比减少40.6%;归母净利润-9.6亿元,同比由正转负([8])。主要原因包括:组件出货量下降(7.9GW,同比减少5.4%)、毛利率下滑(6.8%,同比下降4.7个百分点)、计提大量减值准备(8.8亿元)([8])。
- 财务压力的加剧,使得公司无法像隆基、晶澳等大厂那样,同时投入多条技术路线(如TOPCon+HJT+BC),只能集中资源于HJT,进一步加大了技术押宝的风险。
结论
东方日升的HJT技术路线面临成本高企、产能释放滞后、市场接受度有限、技术成熟度不足、竞争环境不利等多重挑战。尽管HJT具有“无银化、降本潜力大”的长期优势,但短期内(1-2年)无法突破成本与市场的限制,其“孤注一掷”的策略可能导致公司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若HJT的降本进度不及预期,或TOPCon技术进一步成熟,东方日升的HJT布局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