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广汽集团2025年上半年自主品牌毛利率转负的四大核心原因:销量下滑、价格竞争、体系转型滞后及改革整合未显效,探讨其应对策略与未来展望。
2025年上半年,广汽集团(601238.SH)自主品牌毛利率由正转负,成为市场关注的核心问题。根据财务数据[0],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营业收入约426.11亿元,总成本(total_cogs)高达494.40亿元,营业利润(operate_profit)为-39.01亿元,毛利率((收入-成本)/收入)降至-16.0%(注:此处为近似计算,精确值以公司年报为准)。结合行业环境与公司运营数据,其毛利率转负的原因可归纳为销量下滑、价格竞争、体系转型滞后、改革整合未显效四大核心因素,以下分角度展开分析。
销量下滑是毛利率转负的直接诱因。2025年上半年,广汽集团汽车总销量75.53万辆,同比下降12.48%[2]。其中,自主品牌(传祺、埃安)销量占比约39.4%,但新能源车型(如埃安UT、昊铂HL)处于销量爬坡期,未达计划目标[2][7]。销量下滑导致产能利用率不足,固定成本(如厂房、设备、研发投入)分摊至每辆车的成本上升,单位产品成本增加。例如,若某车型产能为10万辆/年,实际销量仅5万辆,则每辆车需承担2倍的固定成本,直接拉低毛利率。
2025年国内汽车行业“价格战”加剧,广汽集团多个主力车型(如传祺GS4、埃安Y)被迫降价促销,单位售价下降[2][7]。例如,某主力燃油车型原价12万元,降价后为10万元,降幅约16.7%,而成本(原材料、人工、研发)并未同步下降,导致单辆车利润收缩甚至亏损。
收入下降与成本上升的“剪刀差”,是毛利率转负的核心驱动因素。
广汽集团原有销售体系以4S店为主导,而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场景(如线上看车、直营体验、上门服务)与传统燃油车差异较大[2][7]。公司在直营、代理、互联网等新渠道的建设落后于同行业(如比亚迪、特斯拉),导致营销效能低下:
2025年上半年,广汽集团实施“自主品牌一体化运营改革”,将传祺、埃安等自主品牌整合为一个平台,旨在提升协同效应(如共享研发、采购、渠道)[2][7]。但改革处于初期阶段,协同效应尚未释放:
广汽集团海外销售基础薄弱,在渠道建设、产品管理、经营协调方面有待提升[2][7]。2025年上半年,海外销量占比低(约1.68%),且部分市场(如东南亚、中东)因汇率波动、关税壁垒等因素,导致海外业务亏损或投入大于产出,拖累整体毛利率。
广汽集团自主品牌毛利率转负,是转型期短期压力的集中体现,主要源于销量下滑、价格竞争、体系转型滞后与改革整合未显效。随着“番禺行动”(三年改革计划)的推进,公司将通过以下措施修复毛利率:
短期来看,公司仍将面临业绩压力,但长期而言,转型后的新能源与智能化能力将成为毛利率修复的核心动力。
(注:文中数据均来源于广汽集团2025年上半年财务报告[0]及公开新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