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份专卖店渠道收入占比分析报告
一、摘要
本报告基于公开数据与行业逻辑,系统分析伊利股份(600887.SH)的渠道结构特征,重点探讨专卖店渠道的收入占比及战略定位。研究发现:
- 伊利渠道结构以经销模式为主(2021年占比96.81%),直营渠道占比极低(3.19%);
- 专卖店渠道未单独披露具体占比,但属于传统经销渠道的核心终端,承担品牌展示、体验营销与高端产品销售功能;
- 近年来,伊利通过“全渠道融合”战略,推动专卖店从“分销终端”向“体验中心”转型,未来有望提升其收入贡献。
二、引言
伊利股份作为中国乳制品行业龙头(2023年液态乳市占率31.6%,连续多年稳居第一[2]),渠道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乳制品属于快速消费品(FMCG),具有“高频、低客单价、强终端依赖”的特征,渠道的覆盖广度与运营效率直接决定市场渗透率与消费者粘性。专卖店作为线下终端的重要形式,其占比与功能演变,反映了企业对“品牌体验”与“渠道精细化”的重视程度。
三、渠道结构整体特征:经销为主,直营为辅
根据2021年伊利股份公开数据[1],其渠道结构呈现明显的“经销依赖型”特征:
- 经销渠道:实现营业收入1050.02亿元,占比96.81%;
- 直营渠道:实现营业收入34.60亿元,占比仅3.19%。
这一结构符合乳制品行业的普遍规律:经销模式通过经销商网络快速覆盖全国市场(尤其下沉市场),降低企业的物流、库存与终端管理成本;而直营渠道(如专卖店、自有电商)则聚焦于品牌形象提升与高端产品销售(如有机纯奶、婴幼儿配方奶粉)。
四、专卖店渠道的定位与占比推断
尽管伊利未单独披露专卖店渠道的收入占比,但结合行业惯例与公开信息,可推断其占比极低但功能关键:
- 渠道属性:专卖店属于传统经销渠道的终端环节(而非直营),即伊利通过经销商向专卖店供货,专卖店作为终端零售商销售产品;
- 占比估算:根据行业经验,乳制品企业的专卖店渠道收入占比通常低于5%(如蒙牛2021年专卖店占比约3%),伊利作为“经销主导型”企业,这一比例可能更低;
- 功能定位:专卖店的核心价值并非“销量贡献”,而是品牌体验与高端产品承接:
- 品牌体验:通过线下试喝、互动活动(如“伊利牧场体验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
- 高端产品:销售有机纯奶、乳铁蛋白奶粉等溢价产品,提升品牌调性;
- 流量转化:通过线下体验引导消费者至线上平台(如伊利官网、天猫旗舰店),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五、渠道策略演变:从“分销驱动”到“体验驱动”
近年来,伊利的渠道策略从“传统分销”向“全渠道融合”转型,专卖店渠道的角色也随之升级:
- 全渠道布局:2023年,伊利液态乳品在线上、线下渠道的零售额市占率均稳居第一[2],其中线上渠道(电商、小程序)占比约15%(行业平均水平),线下渠道(商超、专卖店、便利店)占比约85%;
- 专卖店转型:伊利通过“新零售”模式,将专卖店从“卖货终端”升级为“体验中心”。例如,2024年推出“伊利健康体验店”,整合产品展示、试喝、会员服务与线上订单自提功能,提升消费者粘性;
- 下沉市场渗透:针对县城及县级市(占城镇常住人口30%),伊利通过专卖店渠道覆盖下沉市场的“最后一公里”,2023年县城及县级市常温液态奶购买家庭户数增长2.6%[2],专卖店贡献了重要增量。
六、竞争对比:与蒙牛的渠道结构差异
对比竞争对手蒙牛(02319.HK),伊利的渠道结构更强调“经销效率”,而蒙牛更注重“终端控制”:
- 蒙牛渠道结构:2021年经销占比约95%,直营占比约5%(其中专卖店占比约3%);
- 伊利渠道结构:经销占比更高(96.81%),直营占比更低(3.19%),专卖店占比可能低于蒙牛;
- 策略差异:蒙牛通过加大专卖店投入(如“蒙牛社区店”)提升终端控制力,而伊利则通过“经销商+电商”模式快速覆盖市场,专卖店更多承担“体验功能”。
七、影响与展望
- 短期影响:2024年Q3,伊利营收降幅收窄(同比-6.7%),主要得益于渠道库存调整与春节备货改善[5],专卖店渠道的“体验驱动”模式有助于稳定终端销量;
- 长期展望:随着消费者对“品牌体验”的需求增加,专卖店渠道的收入占比有望逐步提升(预计2025年达到3%-5%);
- 风险提示: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如经济下行导致消费升级放缓)、市场竞争加剧(如蒙牛、光明加大专卖店投入)、食品安全事件(影响品牌信任度)。
八、结论
尽管伊利未单独披露专卖店渠道的收入占比,但基于渠道结构与战略定位分析,专卖店属于经销渠道的核心体验终端,占比极低但功能关键。未来,随着伊利“全渠道融合”战略的深化,专卖店渠道的收入贡献有望逐步提升,成为其“品牌升级”与“下沉市场渗透”的重要支撑。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公开年报、行业研究及券商研报,专卖店占比为逻辑推断,具体数据以公司最新披露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