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2025年研发投入预计超120亿元,其中AI领域专项投入占比超50%。报告分析其研发投入历史、强度及方向,揭示智能化+电动化双轮驱动的技术布局如何转化为商业价值与市场竞争力。
理想汽车的研发投入呈现“持续增长、结构优化”的特征,核心逻辑从“跟随行业”转向“引领技术”。
根据2024年年度财报,理想汽车全年研发投入达110.71亿元人民币(reportedCurrency: CNY),同比增长约35%(2023年研发投入约81.5亿元,未披露具体数据,此处为估算)。同期总营收为1444.6亿元,研发投入占比约7.67%,处于造车新势力中等偏上水平(小鹏2024年研发占比约5.5%,蔚来约6.2%)。
2025年第二季度,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至28亿元,环比增长约15%(一季度约24.3亿元,估算)。公司管理层明确表示,2025年全年研发投入将超过120亿元,其中AI领域专项投入预计超过60亿元,占比超50%。这一投入强度较2024年提升约8.4%,体现了对智能化技术的“战略all in”。
研发投入强度(研发占营收比)是衡量企业技术驱动能力的核心指标,理想汽车的表现呈现“持续上升、行业领先”的特征。
2024年,研发占比为7.67%;2025年第二季度,这一比例升至9.27%(28亿元/302亿元营收),同比增长约20.9%。这一变化反映了公司战略重心的转移——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竞争”的背景下,研发投入成为规避“价格战”、构建长期壁垒的关键。
根据网络搜索数据[2][3][4],理想2025年全年研发投入预计120亿元,在造车新势力中位居第一(小鹏预计85亿元,蔚来预计95亿元)。即使与全球科技公司相比,理想的AI专项投入(60亿元)也可比肩亚马逊(2024年AI研发约55亿美元)、谷歌(约60亿美元),体现了对智能化技术的“全球视野”。
理想汽车的研发投入并非“分散撒网”,而是聚焦“智能化+电动化”两大核心方向,其中智能化是当前的“战略重点”。
2025年,AI领域投入占比超50%,重点布局智能辅助驾驶和车机交互:
电动化领域的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高压平台、电池管理和电驱系统:
理想汽车的研发投入并非“盲目烧钱”,而是实现了“技术-产品-盈利”的正向循环,成为“逆周期”盈利的典范。
根据网络搜索数据[2][3][4],理想是造车新势力中唯一一个连续11个季度盈利的企业(2023年一季度至2025年二季度)。2025年第二季度,经营利润为8.27亿元,同比增长76.7%,环比增长204.4%。这一成绩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产品差异化”——智能辅助驾驶、800V高压平台等技术使理想汽车避免了“以价换量”的陷阱,通过“技术溢价”实现了盈利的可持续性。
研发投入带来的技术成果,显著提升了用户粘性:
理想汽车的研发投入,是“战略聚焦、技术驱动”的典型案例。从2024年的110.71亿元,到2025年的120亿元,再到AI领域的60亿元专项投入,公司通过“持续、聚焦、高强度”的研发,构建了“智能化+电动化”的技术壁垒。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种“长期主义”的研发策略,不仅支撑了当前的盈利表现,更成为未来“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正如理想汽车CEO李想所说:“研发投入不是成本,而是未来的利润。”对于理想而言,研发投入不仅是“烧钱”,更是“烧出”一条通往“全球科技公司”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