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医药(600276.SH/01276.HK)作为中国创新药龙头,未来增长依赖创新药管线爆发、国际化布局、CDMO业务拓展及现有产品放量四大核心驱动力。报告深入分析HER2 ADC、GLP-1类药物、海外授权及FDA审批等关键领域。
恒瑞医药(600276.SH/01276.HK)作为中国创新药龙头企业,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7.61亿元(+15.88% YoY),归母净利润44.50亿元(+29.67% YoY),创新药收入占比超60%,业绩增速显著。未来,公司的增长将主要依赖创新药管线爆发、国际化布局深化、CDMO业务拓展及现有产品的持续放量四大核心驱动力,以下从各维度展开分析。
恒瑞医药的创新药管线是未来增长的核心引擎。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近500亿元,拥有19款1类创新药、4款2类新药获批上市,且有90余款在研药物(其中10款处于III期临床),覆盖肿瘤、代谢、免疫、神经科学等多个高潜力领域。
根据公司规划,2025-2027年将有47项创新产品及适应症获批,包括肿瘤(SHR-A1811、达尔西利辅助适应症)、代谢(GLP-1类)、免疫(艾玛昔替尼新适应症)等领域,形成“上市一批、临床一批、开发一批”的良性循环。
恒瑞的国际化战略已从“产品出口”转向“体系化能力输出”,通过海外授权交易与FDA审批快速切入全球市场,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来源。
2018年以来,恒瑞与全球合作伙伴达成14笔对外授权交易,涉及17个分子实体,潜在总交易额约140亿美元,首付款总额约6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与默沙东(Lp(a)抑制剂HRS-5346)、德国默克(GnRH拮抗剂SHR7280)的合作分别获得2亿美元、1500万欧元首付款,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17.7亿美元,同时享有销售提成。这些交易不仅带来短期收入,更提升了公司的全球影响力。
公司核心产品“双艾”组合(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的FDA PDUFA日期为2025年3月23日,若获批将成为中国首个进入美国市场的PD-1+小分子靶向药组合,预计年销售额超10亿美元。此外,氟唑帕利(PARP抑制剂)的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进展顺利,有望于2026年获批,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2025年5月,恒瑞在香港上市,募资约114亿港元,成为近五年港股医药板块最大IPO。“A+H”双资本平台将助力公司拓展国际融资渠道,支持全球研发与生产布局(如美国、欧洲的研发中心扩建)。
恒瑞的CDMO业务虽未单独披露,但结合行业趋势与公司布局,有望成为未来增长的重要补充。
根据2025年生物制药CDMO市场报告,全球市场规模预计2031年达1000亿美元(2024年约300亿美元),驱动因素包括:(1)生物制剂需求增长(占药物开发焦点的60%);(2)成本效益外包(减少资本支出);(3)细胞与基因疗法的兴起。
恒瑞拥有14个研发中心(中国、美国、欧洲)、全球研发团队超5000人,且在生物制造领域有深厚积累(如ADC、双抗的生产能力)。公司可通过战略伙伴关系为客户提供从“临床前开发”到“商业化生产”的全流程服务,尤其是在ADC、细胞基因疗法等高端领域,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
恒瑞的海外授权交易(如GLP-1类药物)可与CDMO业务协同,为合作伙伴提供“研发+生产”的一体化服务,进一步提升客户粘性与收入。
恒瑞的现有创新药通过医保纳入与新适应症获批持续放量,成为业绩增长的“压舱石”。
瑞维鲁胺(前列腺癌)、达尔西利(乳腺癌)、恒格列净(糖尿病)等医保内产品,凭借优异的临床数据(如瑞维鲁胺的OS获益优于阿比特龙),获得医生与患者认可,2025年上半年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瑞维鲁胺收入+35% YoY)。
艾瑞昔布(关节炎)、瑞马唑仑(麻醉)、吡咯替尼(乳腺癌)等上市较早的创新药,通过新适应症获批(如吡咯替尼的乳腺癌延长辅助适应症)扩大应用范围,2025年上半年收入贡献持续增加(吡咯替尼收入+20% YoY)。
2024年,公司销售毛利率达86.25%(+1.7pp YoY),销售费用率降至29.79%(-3.42pp YoY),管理费用率降至9.13%(-1.46pp YoY),经营效率显著提升,为现有产品的放量提供了利润空间。
恒瑞医药的未来增长将由创新药管线爆发(核心引擎)、国际化布局深化(第二引擎)、CDMO业务拓展(潜在增长点)及现有产品放量(基础支撑)四大驱动力共同支撑。
综上,恒瑞医药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国际化布局与经营效率,有望在未来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全球医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