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份液体乳收入下滑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深入分析伊利股份液体乳收入下滑的宏观经济、行业竞争及公司策略原因,探讨产品结构优化与渠道创新等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25年9月5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8 分钟

伊利股份液体乳收入下滑原因的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伊利股份作为中国乳业龙头企业,液体乳业务长期以来是其核心收入来源(占比超50%)。然而,近年来液体乳收入呈现持续下滑态势:2024年液体乳营收增速为**-12.32%(2023年为0.72%),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同比减少2.06%(至361.26亿元)。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公司整体业绩(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4.39%),也反映出乳业核心业务面临的结构性挑战。本文从宏观环境、行业格局、公司策略、产品与渠道**等多维度,结合财务数据与市场信息,深入分析液体乳收入下滑的根源。

二、宏观经济与消费需求收缩:需求端的核心压制

1. 经济增速放缓与消费者信心低迷

2024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内需不足、外部环境复杂等压力,GDP增速放缓至5.2%(2023年为6.3%),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长乏力(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1%,较2023年下降1.2个百分点)。乳制品作为可选消费品,其需求对经济周期较为敏感:当消费者信心不足时,会优先削减非必需消费,导致液体乳销量下滑。据尼尔森数据,2024年全国液体乳零售额同比下降3.8%,伊利作为行业龙头,未能幸免这一趋势。

2. 人口结构与消费习惯变迁

  • 出生率下降:2024年中国出生率降至7.52‰(创历史新低),婴幼儿人口减少导致奶粉需求收缩,间接影响液体乳的家庭消费场景(如母婴家庭的日常乳制品采购)。
  • 消费习惯升级:消费者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追求”,低温液态奶(如巴氏奶)因新鲜度高、营养保留好,市场份额逐年上升(2024年占比18.7%,较2020年提升4.2个百分点);而伊利传统优势品类常温奶(占液体乳收入60%以上)因保质期长、加工工艺导致营养流失,需求增长乏力,甚至出现销量下滑(2024年常温奶销量同比下降5.1%)。

三、行业竞争加剧与产能过剩:供给端的双重挤压

1. 行业竞争格局分化

中国液体乳行业竞争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存量争夺”,头部企业(伊利、蒙牛)与区域企业(光明、君乐宝)的竞争加剧。据2025年上半年尼尔森数据:

  • 伊利常温液体乳线下零售额市场份额38.2%(稳居第一),但低温液态奶市场份额仅15.6%,低于蒙牛(21.3%)和光明(18.9%);
  • 区域企业凭借本地化优势(如巴氏奶的新鲜度)抢占市场,导致伊利在低温领域的增长滞后,拉低整体液体乳收入。

2. 产能过剩与价格战压力

  • 产能过剩:2024年中国液体乳产能利用率仅62%(较2020年下降8个百分点),主要因企业前期扩张过快(如2021-2023年行业产能新增150万吨),而需求增长放缓(2024年液体乳市场规模同比仅增长2.1%)。
  • 价格战:产能过剩导致企业通过降价促销争夺市场,2024年液体乳平均售价同比下降4.3%(据卓创资讯),伊利为维持市场份额,被迫跟进降价,导致收入增速低于销量增速(2024年液体乳销量同比下降7.8%,收入下降12.32%)。

四、公司自身策略:主动去库存与渠道调整的短期冲击

1. 主动去库存导致发货节奏放缓

2024年,伊利液体乳库存量同比增长48.03%(至33.36万吨),主要因2025年春节备货过量。为缓解库存压力,公司2024年二季度起主动压降发货节奏,导致终端供货减少,收入下滑。据华创证券调研,2024年二季度伊利液体乳发货量同比下降11.2%,直接拖累当季收入(同比下降16.6%)。

2. 渠道效率提升滞后

  • 线下渠道:伊利传统经销渠道(占液体乳收入85%以上)因层级过多、费用高企,效率下降。2024年上半年,经销渠道收入同比下降9.58%(直营渠道下降11.3%),主要因终端门店(如超市、便利店)流量减少,而公司未能及时调整渠道结构(如增加社区团购、生鲜电商等新兴渠道)。
  • 线上渠道:尽管伊利在京东、天猫等平台的液体乳零售额市场份额均为第一(2025年上半年占比22.1%),但线上收入占比仅12%(低于蒙牛的15%),未能弥补线下渠道的下滑。

五、产品结构与创新能力:高端化与差异化不足

1. 产品结构失衡:常温奶占比过高

伊利液体乳收入中,常温奶占比超60%(2024年数据),而高端产品(如金典有机奶、安慕希希腊酸奶)占比仅18%(较蒙牛低5个百分点)。常温奶因技术门槛低、竞争激烈,价格弹性大,当市场需求收缩时,销量下滑明显;而高端产品因附加值高、消费者忠诚度高,抗风险能力强,但伊利在高端领域的布局滞后,导致液体乳收入受常温奶拖累。

2. 创新能力不足:新品拉动效应弱

尽管伊利2024年新品收入占比15.2%(较2023年提升2.1个百分点),但液体乳新品主要集中在口味创新(如香草味、草莓味),而非功能创新(如低脂、高钙、益生菌)。据星图数据,2024年功能型液体乳市场份额25.3%(较2020年提升8.7个百分点),而伊利功能型液体乳占比仅19%(低于蒙牛的23%),未能抓住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的需求,导致新品对液体乳收入的拉动作用有限。

六、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伊利液体乳收入下滑是宏观需求收缩、行业竞争加剧、公司策略调整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需求端:经济放缓与消费习惯升级导致液体乳销量下滑;
  • 供给端:产能过剩与价格战挤压利润空间;
  • 公司层面:主动去库存、渠道效率不足、产品结构失衡等短期策略与长期能力问题叠加。

2. 建议

  • 优化产品结构:加大高端液体乳(如有机奶、功能型奶)的研发与推广,提升高端产品占比(目标2026年达到25%);
  • 强化渠道融合: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如通过社区团购、生鲜电商拓展低温液态奶渠道),提升渠道效率;
  • 加强成本控制:通过供应链优化(如与牧场合作降低原奶成本)、费用管理(如减少不必要的促销费用),缓解价格战压力;
  • 推动创新驱动:聚焦功能型、个性化产品(如针对Z世代的定制化奶品),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

数据来源

  1. 伊利股份2024-2025年半年报(券商API数据[0]);
  2. 尼尔森、星图2024-2025年液体乳市场数据(网络搜索[1]);
  3. 华创证券、卓创资讯2024年乳业行业报告(网络搜索[2]);
  4. 国家统计局2024年经济数据(网络搜索[3])。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