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业绩表现、政策影响、创新药进展、国际化挑战及估值逻辑五大维度,深入分析恒瑞医药股价持续低迷的核心原因,并展望未来股价走势的关键变量。
恒瑞医药(600276.SH)作为国内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股价呈现持续低迷态势。截至2025年9月4日,最新股价为68.65元/股,较2024年同期的高点(约85元/股)下跌约19%。尽管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实现稳健增长,但市场对其长期增长逻辑的担忧仍未缓解。本文从业绩表现、政策影响、创新药进展、国际化挑战及估值逻辑五大维度,深入分析股价低迷的核心原因。
2025年上半年,恒瑞医药实现营业收入157.61亿元,同比增长15.88%;归母净利润44.50亿元,同比增长29.67%(数据来源:券商API)。尽管业绩保持正增长,但增速较2024年同期(营收增长22.63%、净利润增长47.28%)明显放缓。市场普遍预期公司2025年营收增速应不低于20%,但上半年仅实现15.88%,低于预期的主要原因是仿制药业务的持续萎缩。
2024年,恒瑞医药仿制药收入占比约40%,但受带量采购政策影响,2025年上半年仿制药收入进一步下滑(具体数据未披露,但行业普遍预计同比下降10%-15%)。尽管创新药收入占比提升至60.66%(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销售及许可收入95.61亿元),但创新药的高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38.71亿元,占营收比24.5%)导致短期利润释放受限。市场担忧其“仿制药萎缩-创新药补位”的转型节奏慢于预期。
2025年,国家带量采购政策进一步深化,覆盖品种从化学药向生物药、中成药延伸,预计全年覆盖药品数量超500种(数据来源:DeepSeek 2025年药品带量采购分析)。恒瑞医药作为仿制药龙头,其多个核心仿制药品种(如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吸入用七氟烷)已纳入集采,降价幅度超过80%。2024年,仿制药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2%,利润贡献占比从2023年的35%降至2024年的25%(数据来源:公司2024年年报)。带量采购的持续挤压,导致市场对其传统业务的盈利预期持续下调。
与带量采购协同的DRG/DIP支付改革,推动医疗机构用药偏好向高性价比集采品种倾斜。恒瑞的仿制药因价格优势仍能占据一定市场,但创新药的院内进院速度成为关键。尽管公司通过“医保谈判+学术推广”加速创新药进院,但部分品种(如阿得贝利单抗)因未纳入医保,院内销量增长缓慢,影响市场对其创新药放量的信心。
恒瑞医药拥有17款已上市创新药(如卡瑞利珠单抗、达尔西利、恒格列净),但2025年上半年仅新增1款创新药上市(具体品种未披露)。尽管管线中有20余款ADC、双抗等前沿药物(如SHR-A1811 HER2 ADC、SHR-1701 PD-L1/TGF-β双抗),但临床进展低于预期:例如,SHR-A1811的III期临床数据虽对标DS-8201,但获批时间可能延迟至2026年,导致市场对其“重磅单品”的预期降温。
尽管公司通过创新药对外许可(如默沙东2亿美元、IDEAYA 7500万美元首付款)获得短期收入,但海外市场的销售进展缓慢。核心产品“双艾”组合(PD-1+阿帕替尼)的美国PDUFA日期因连云港生产基地的FDA检查缺陷(2024年因生产记录问题被延迟),从2025年3月推迟至2025年下半年。市场担忧其海外收入贡献(当前占比不足5%)无法在短期内提升,难以支撑估值扩张。
2023年,恒瑞医药的PE估值曾高达70倍(基于2023年净利润58亿元),主要反映市场对其“创新药龙头”的成长预期。但2024年以来,随着仿制药利润压缩、创新药增速放缓,市场对其估值逻辑从“成长股”转向“价值股”。当前,恒瑞的PE估值约51倍(基于2025年全年预计净利润89亿元),虽低于历史高点,但仍高于行业平均(化学药行业PE约35倍),市场认为其估值仍有调整空间。
创新药的研发周期通常为8-10年,恒瑞的高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投入82.28亿元,占营收比29.4%)需要长期才能转化为利润。但市场对“短期利润”的偏好,导致其股价对研发投入的“容忍度”下降。例如,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化32.28亿元,同比增长18%,但市场认为其“研发效率”不足(如临床前开发周期仍长于国际巨头),导致股价承压。
恒瑞医药股价持续低迷的核心原因,是传统业务利润压缩、创新药增长不及预期、国际化进展缓慢及估值调整的综合结果。尽管公司通过“创新药转型+国际化布局”试图突破困境,但市场对其“短期业绩”与“长期成长”的平衡仍有疑虑。
展望未来,恒瑞的股价能否回升,取决于三大关键变量:仿制药业务的利润企稳(通过原料药-制剂一体化降低成本)、创新药的加速获批与放量(如SHR-A1811的上市)、海外市场的突破(如“双艾”组合的FDA获批)。若这些变量能逐步改善,其股价有望从“低迷”转向“修复”;否则,市场对其“龙头地位”的信心可能进一步削弱。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及公开信息,分析基于2025年上半年及最新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