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新易盛(300502.SZ)存货积压现状及对盈利的潜在影响,探讨存货周转率下滑、跌价风险及资金占用成本,同时解读公司应对策略与未来盈利展望。
新易盛(300502.SZ)作为光通信行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受益于AI、云数据中心等下游需求爆发,业绩实现高速增长。然而,2024年以来存货规模的持续扩张引发市场关注——2024年末存货较上年末增长32.26%,2025年中报存货进一步攀升至59.44亿元(占总资产比重约33%)。存货积压是否会侵蚀公司盈利?本文从财务数据、行业逻辑及公司策略等多维度展开分析。
根据公司2025年中报数据,期末存货余额达5,944,105,034.32元,较2024年末(约45亿元,按2024年增长32.26%推算)增长约32%,占总资产比重从2024年末的25%升至2025年中的33%。存货结构中,原材料(光器件、集成电路芯片等)占比约60%,产成品占比约30%,反映公司为应对未来需求增长提前储备了大量原材料。
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是衡量存货管理效率的核心指标。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成本为5,487,204,465.82元,平均存货约52亿元(2024年末+2025中报均值),周转率约1.05次/半年(年化2.1次),较2024年的2.5次/年下滑约16%。周转率下滑意味着资金占用增加,降低了资产运营效率。
存货积压的核心风险是跌价准备计提。光模块行业技术迭代快(如400G向800G、1.6T升级),若原材料或产成品因技术过时或需求不及预期,可能需计提跌价准备。例如,2018年公司因存货减值损失增加(计提跌价准备)导致净利润亏损1515万元[5]。2025年中报,公司资产减值损失为-162,665,622.62元(负数表示转回),暂未出现大规模跌价,但需警惕未来需求波动的风险。
存货积压会占用大量营运资金,导致公司无法将资金用于研发、扩张或偿还债务,增加财务费用。2025年上半年,公司财务费用为-207,953,652.17元(负数主要因汇兑收益),但若存货持续增加,可能需通过借款补充资金,增加利息支出,挤压利润空间。
若存货积压源于生产计划过剩,可能导致产能利用率下降,固定成本(如折旧、摊销)分摊至单位产品的成本上升,降低毛利率。2025年中报,公司毛利率为47.5%((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较2024年的45%略有提升,主要因高速率产品(如800G)占比增加,但需警惕产能过剩对毛利率的潜在冲击。
光模块行业的原材料(如光器件、芯片)采购周期长(约3-6个月),公司为应对AI、云数据中心等下游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提前采购原材料以保障产能。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4.03亿元(占比4.66%),推出400G、800G、1.6T系列产品,市场份额提升,需提前储备原材料以满足订单需求[1][2][3]。
公司加速产能扩张以应对未来需求:泰国工厂一期已量产,二期预计2026年建成;成都新工厂2023年建成。产能提升后,若短期内需求未达预期,可能导致产成品积压。2025年中报,产成品占存货比重约30%,反映产能释放与需求增长的匹配度仍需优化。
全球供应链(如芯片、PCB)存在不确定性(如地缘政治、疫情),公司提前采购原材料以对冲供应链中断风险,导致存货增加。例如,2024年全球芯片短缺,公司增加了集成电路芯片的库存,以保障生产连续性[1]。
公司聚焦高速率光模块(800G、1.6T)研发,2024年推出的800G产品已获得北美大客户订单,2025年开始加速放量[4]。高速率产品附加值高、需求增长快,有助于消化现有存货,提升毛利率。
公司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优化采购流程(如Just-In-Time),降低原材料库存。2025年中报,原材料占存货比重较2024年末下降约5个百分点,反映供应链管理效率提升。
泰国工厂和成都新工厂的产能逐步释放,2025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较2024年提升约10%。产能释放有助于提高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固定成本,缓解存货积压压力。
光模块是AI/机器学习集群、云数据中心的核心组件,随着ChatGPT、GPT-4等AI模型的普及,400G、800G光模块需求爆发。公司作为全球光模块龙头,市场份额持续提升(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约8%),未来需求增长将逐步消化存货。
800G光模块的毛利率(约35%)高于400G(约25%),2025年公司800G产品销量预计增长50%,将带动整体毛利率提升。1.6T光模块已完成客户送样,2026年有望量产,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若AI需求不及预期(如北美大客户订单延迟),或行业竞争加剧(如中际旭创、天孚通信的竞争),可能导致存货积压加剧,计提跌价准备,影响盈利。
新易盛的存货积压目前尚未对盈利造成显著负面影响(2025年中报净利润仍增长约35%),主要因需求增长(AI、云数据中心)支撑了存货消化。但需警惕存货积压带来的潜在风险(如跌价准备、资金占用)。公司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供应链管理、加速产能释放等措施,有望逐步消化存货,保持盈利增长。未来,随着800G、1.6T产品放量,盈利弹性将进一步释放,但需密切关注需求波动与存货管理效率。
(注:数据来源于公司财务报表[0]、行业新闻[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