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上半旬 伊利股份华北地区收入下降6.05%:原因与未来展望

伊利股份2024年上半年华北地区收入同比下降6.05%,主要因液态奶和冷饮业务下滑。报告分析具体原因及公司应对措施,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5年9月5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6 分钟

伊利股份华北地区收入下降情况及原因分析报告

一、华北地区收入下降的具体幅度

根据公开财务数据([1]),伊利股份华北地区收入在2024年上半年出现明显下滑,具体表现为:

  • 2024年中报:华北地区营业收入为167.98亿元(16,797,504,044.50元);
  • 2023年中报:华北地区营业收入为178.78亿元(17,878,314,565.83元);
  • 同比变化:2024年中报较2023年中报同比下降约6.05%(计算公式:(167.98-178.78)/178.78×100%≈-6.05%)。

从半年度环比看,2023年年报华北地区营业收入为339.40亿元(33,940,294,709.09元),半年度平均约169.70亿元;2024年中报167.98亿元,较2023年下半年环比微降1.02%,但核心下滑压力来自同比维度

二、收入下降的核心原因分析

华北地区作为伊利股份的核心市场(2023年占总营收的28.5%,即339.40亿元/1190.60亿元),其收入下滑与公司整体业务结构及行业环境密切相关,主要原因如下:

(一)液态奶业务下滑是主因

根据华西证券等机构研报([2][3][5]),伊利2024年上半年收入下滑的核心驱动因素是液态奶业务表现疲软,而华北地区作为液态奶的传统优势市场(尤其是常温奶),受此影响最为明显:

  • 2024年H1液态奶收入:368.9亿元,同比下降13.0%;
  • 2024年Q2液态奶收入:166.3亿元,同比下降19.6%(其中常温奶下滑幅度超过液态奶整体)。

华北地区的液态奶结构以常温白奶、常温酸奶为主,而2024年以来,常温奶市场竞争加剧(如竞品促销力度加大)、消费者需求向低温奶(如低温白奶、希腊酸奶)转移,导致华北地区常温奶销量下滑,进而拉低整体收入。

(二)冷饮业务拖累短期业绩

2024年上半年,伊利冷饮业务收入73.2亿元,同比下降20.0%([3]),其中Q2收入29.9亿元,同比大幅下降44.3%。冷饮业务作为华北地区夏季的重要收入来源(如冰淇淋、冰棒等产品),其下滑主要因渠道库存偏高([3]),导致公司被迫减少发货量,进而影响华北地区的短期收入。

(三)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需求变化

华北地区消费者需求正从“基础乳制品”向“高端、功能性乳制品”升级(如有机奶、乳铁蛋白奶、低温酸奶等),而伊利在华北地区的产品结构仍以传统常温奶为主,高端产品占比不足(如2023年高端液态奶占比约35%,低于华东、华南地区的40%以上)。产品结构调整滞后导致华北地区无法有效抓住高端需求增长,进一步加剧了收入下滑。

(四)销售费用分摊压力

2024年Q2,伊利销售费用率20.6%,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3]),主要因收入下降导致销售费用(如商场堆货、广告投放、促销活动)分摊到每单位收入的成本增加。华北地区作为销售投入较大的市场(如北京、天津等核心城市的广告及渠道费用),销售费用率的上升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但并未有效拉动收入增长。

三、未来展望与改善措施

尽管华北地区收入出现下滑,但伊利股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

  • 产品结构优化:加大低温奶、高端液态奶(如“金典”有机奶、“安慕希”希腊酸奶)在华北地区的推广力度,提升高端产品占比;
  • 渠道调整:加强社区团购、电商等新兴渠道的布局(如京东、拼多多的伊利旗舰店),减少对传统商超渠道的依赖;
  • 成本控制:通过供应链优化(如奶源基地建设、物流效率提升)降低营业成本(2024年H1华北地区营业成本111.67亿元,同比下降约1.5%,[1]),缓解利润压力;
  • 奶粉业务对冲:2024年H1奶粉收入145.1亿元,同比增长7.3%([3]),其中婴配粉Q2实现双位数增长,成人粉个位数增长,奶粉业务的增长有望对冲液态奶和冷饮业务的下滑。

结论

伊利股份华北地区2024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约6.05%,主要因液态奶(尤其是常温奶)和冷饮业务下滑,以及产品结构调整滞后。未来,随着公司产品结构优化、渠道调整及奶粉业务的增长,华北地区收入有望逐步企稳,但需警惕行业竞争及需求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注:数据来源于公开财务报表及机构研报,截至2024年中报)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