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奇瑞汽车2023-2024年研发投入规模、方向与效率,对比行业头部企业,揭示其研发强度不足与核心技术依赖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奇瑞汽车作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代表,近年来在新能源转型与全球化扩张中取得显著成绩。2023年,奇瑞集团全球销量达188.1万辆(其中出口93.7万辆),同比增长28.2%;2024年1-2月销量同比增长69.5%,表现亮眼。然而,在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转型的关键期,研发投入的规模、方向与效率直接决定企业长期竞争力。本文从投入规模、强度对比、方向聚焦、产出效率四大维度,结合2023-2024年最新数据,分析奇瑞研发投入的充足性与有效性。
根据券商API数据[0],奇瑞汽车(00259.HK)2023年研发费用为52.3亿元,同比增长19.8%;同期营业收入为1236.5亿元,同比增长15.6%。研发费用增速高于营收增速,说明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逐步加大研发资源倾斜。
对比2022年,奇瑞研发费用为43.6亿元,两年复合增长率达18.7%,高于行业平均(2022-2023年全球车企研发费用复合增速约12%)。但与头部企业相比,仍有差距:2023年比亚迪研发费用为186.5亿元(同比增长37.4%),宁德时代为155.1亿元(同比增长31.9%),奇瑞研发规模约为比亚迪的28%、宁德时代的33%。
研发费用率(研发费用/营业收入)是衡量投入强度的核心指标。2023年奇瑞研发费用率为4.23%,同比微升0.18个百分点;而行业均值(全球前20大车企)约为6.5%,中国新能源车企(如比亚迪7.0%、小鹏汽车15.1%)普遍更高。
从历史趋势看,奇瑞研发费用率自2020年的3.1%逐步提升至2023年的4.2%,但仍低于“电动化转型临界值”(行业普遍认为,研发费用率需达到5%以上才能支撑核心技术突破)。这一数据反映,奇瑞虽在加大研发投入,但相对于营收规模,投入强度仍显不足。
奇瑞2021年推出“瑶光2025”战略,计划5年投入1000亿元,布局**火星架构(整车平台)、鲲鹏动力(混动/纯电系统)、雄狮智舱(智能座舱)、大卓智驾(自动驾驶)、银河生态(车机系统)**五大核心领域。2023年,该战略进入落地关键期:
尽管奇瑞在混动系统与整车平台上取得进展,但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与自动驾驶芯片仍依赖外部供应商:
根据网络搜索数据[1],2023年奇瑞汽车专利申请量为1215件,同比增长22%;其中发明专利占比38%(2022年为32%),反映技术创新质量提升。重点专利集中在:
2023年,奇瑞新能源车型销量为13.6万辆(占总销量7.2%),同比增长35%;2024年计划推出18款混动、4款纯电车型(如星纪元ES、iCAR 03),产品迭代速度显著提升。但与同行相比,智能化体验仍显不足:
2023年,奇瑞出口销量占总销量的49.8%(93.7万辆),但海外市场研发投入仅占总研发的15%(约7.8亿元)。例如:
2023年,奇瑞研发费用率为4.23%,低于中国新能源车企平均(约8%),更远低于特斯拉(15.6%)、小鹏汽车(15.1%)。从投入结构看,奇瑞研发费用中:
2023年,奇瑞研发人员数量为8200人(同比增长12%),人均研发费用为63.8万元;同期比亚迪研发人员为2.1万人,人均研发费用为88.8万元。奇瑞人均研发费用低于比亚迪,说明研发人员的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
奇瑞汽车若能在2024-2025年优化研发投入结构,聚焦核心技术与国际化适配,有望实现“研发-产品-市场”的良性循环。预计2024年研发费用将突破60亿元(同比增长14.7%),研发费用率提升至4.5%;2025年研发费用率目标5%,逐步缩小与头部企业的差距。
(注:文中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与网络搜索[1][2],其中2024年数据为预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