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广汽集团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转负的核心原因,包括销量下滑、价格战、原材料成本上涨及新能源转型压力,探讨其未来改革方向与市场前景。
广汽集团(601238.SH)作为国内汽车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2025年上半年业绩出现显著下滑,归母净利润亏损25.38亿元(同比下降267.39%),其中毛利率转负(营业成本428.94亿元超过营业收入421.66亿元)成为核心矛盾。本文通过财务数据、行业环境及公司战略层面的分析,揭示其毛利率转负的深层次原因。
2025年上半年,广汽集团汽车销量75.53万辆,同比下降12.48%(新闻[1])。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未达计划目标(forecast[0]),传统燃油车受市场需求萎缩影响,销量亦持续走低。销量下滑导致固定成本分摊至更少的产品单位,单位产品成本上升,直接挤压毛利率空间。
国内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尤其是新能源领域的价格战(如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降价),使得广汽集团主力车型(包括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终端售价被迫下调。例如,2025年上半年,广汽传祺部分车型降价幅度达1-2万元,导致产品均价同比下降约8%(新闻[8])。价格下跌与销量下滑叠加,使得营业收入增速(-7.95%)远低于成本增速(约3%),毛利率由正转负。
2025年上半年,汽车行业原材料(如钢铁、铝、半导体芯片)价格仍处于高位,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电池的原材料(如锂、镍)价格虽略有回落,但仍高于2023年之前的水平。广汽集团作为新能源汽车生产商(2024年新能源销量占比约28%),电池成本占新能源车型总成本的40%以上(新闻[10]),原材料价格上涨直接推高了营业成本。
为应对新能源转型,广汽集团加大了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率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新闻[6]),包括新能源车型的设计、电池技术的研发以及智能驾驶系统的开发。此外,新能源产能建设(如广汽埃安的新工厂)的折旧成本也在逐步分摊至产品成本中,进一步增加了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
广汽集团的销售体系仍以传统4S店为主导,而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更倾向于直营、代理或互联网渠道(如特斯拉的直营模式、蔚来的换电模式)。传统4S店的高运营成本(如场地租金、人员工资)以及对新能源产品的销售能力不足,导致渠道效率低下,营销费用率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2024年数据,新闻[6])。
尽管广汽集团已开始布局新渠道(如广汽埃安的直营门店),但进度落后于同行(如比亚迪的王朝网与海洋网、特斯拉的全球直营网络)。2025年上半年,广汽集团的直营渠道销量占比仅约1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约30%)(新闻[1])。新渠道建设滞后导致新能源车型的市场渗透速度放缓,销量未达目标,进一步加剧了毛利率的压力。
2025年,广汽集团启动了“番禺行动”,推进自主品牌(如广汽传祺、广汽埃安)的一体化运营,旨在提升产品开发效率与成本控制能力。然而,改革的成效尚未完全释放:新产品开发周期仍较长(如某款新能源车型的开发周期达24个月,高于行业平均18个月),成本控制措施(如供应链整合、零部件通用化)仍在推进中(forecast[0])。
广汽集团的合资品牌(如广汽本田、广汽丰田)销量亦出现下滑(2024年广汽本田销量同比下降26.5%,广汽丰田下降22.3%,新闻[6]),合资品牌的投资收益同比下降15.5%(2024年数据,新闻[6])。合资品牌的疲软不仅减少了集团的利润来源,还导致集团整体的规模效应丧失,进一步挤压了毛利率空间。
广汽集团的海外市场销量占比仅约5%(2024年数据),远低于行业龙头(如比亚迪的海外销量占比约20%)。海外市场的基础薄弱(如渠道建设不足、产品适应性差)导致海外收入贡献有限,无法对冲国内市场的下滑。
广汽集团在海外市场的产品管理、经营协调方面仍有待提升(如某款车型在东南亚市场的售后服务跟不上,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海外市场的低效率运营增加了集团的管理成本,进一步侵蚀了毛利率。
广汽集团毛利率转负的核心原因是收入端的销量下滑与价格战、成本端的原材料与新能源转型投入、渠道与营销的效率低下以及改革与整合的未显效。为应对这些挑战,广汽集团需加快新能源车型的推出(如增程版新车型)、优化渠道布局(如提升直营渠道占比)、加强新媒体营销(如抖音、小红书的品牌推广)以及推进自主品牌一体化运营(如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新闻[1][4][7])。
随着改革成效的逐步释放与新能源市场的渗透,广汽集团的毛利率有望逐步修复,但短期内仍需应对行业竞争与转型的压力。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0]及网络搜索[1][4][6][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