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上半旬 广汽集团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下降分析及未来展望

本文深度分析广汽集团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下降趋势、核心原因及应对措施,涵盖新能源转型、自主品牌崛起、渠道优化等关键因素,展望未来修复路径。

发布时间:2025年9月5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4 分钟

广汽集团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下降情况分析报告

一、引言

广汽集团(601238.SH)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核心企业之一,其业务布局涵盖乘用车、商用车、零部件及汽车服务等领域,其中合资品牌(如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广汽三菱等)长期以来是公司收入与利润的核心支撑。然而,近年来受新能源转型加速、自主品牌崛起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呈现持续收缩态势。本文基于乘联会、中汽协及企业公开财报数据,从市场份额变化趋势、下降核心原因、应对措施及效果等维度展开深度分析,旨在揭示合资品牌的困境与未来修复路径。

二、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变化趋势

(一)历史趋势:从“主导地位”到“逐步收缩”

2020年以前,合资品牌是广汽集团的“利润引擎”,占公司总销量的比例稳定在75%以上(2020年为75.2%)。但2021年以来,随着新能源市场崛起及自主品牌发力,合资品牌市场份额持续下滑:

  • 2022年:合资品牌占比降至70%(自主品牌占30%),主要因广汽三菱、广汽菲克等弱势合资品牌销量萎缩(同比分别下降28%、35%);
  • 2023年:自主品牌占比进一步提升至35.4%,合资品牌占比降至64.6%,较2020年下降10.6个百分点[2];
  • 2024年:合资品牌占比继续下滑至60%(自主品牌占40%),核心原因是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等主力合资品牌受燃油车价格战拖累,销量增长乏力;
  • 2025年上半年:随着“稳合资”策略见效,广汽丰田产销恢复正增长(同比+5%),但广汽本田仍受燃油车销量下滑(同比-8%)影响,合资品牌整体市场份额较2024年同期微降1.2个百分点(约58.8%)[1]。

(二)结构特征:主力合资品牌分化加剧

从合资品牌内部看,广汽丰田凭借“燃油车+新能源”的均衡布局,成为唯一实现销量恢复的核心资产(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5%);而广汽本田因燃油车(如思域、雅阁)受价格战冲击较大,销量同比-8%;广汽三菱、广汽菲克等弱势品牌已陷入“销量萎缩-利润亏损”的恶性循环(2024年销量分别为3.2万辆、1.1万辆,同比分别-40%、-60%),成为合资品牌份额下降的“拖累项”[3]。

三、市场份额下降的核心原因

(一)市场环境变迁:新能源与自主品牌的“双重挤压”

  1. 新能源渗透率飙升,合资品牌“缺位”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36.7%,2024年升至40%,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突破45%。合资品牌因“燃油车依赖症”,新能源车型研发与投放滞后,导致其在新能源市场的份额不足10%(远低于自主品牌的85%)。例如:

    • 广汽丰田2024年推出的纯电动车型bZ4X(基于燃油车平台改造)销量仅约2万辆,远低于比亚迪元PLUS(30万辆)、特斯拉Model Y(25万辆);
    • 广汽本田2025年推出的e:NP1纯电动车型销量亦未达预期(约1.5万辆),核心原因是“油改电”车型的续航(420km)、智能化(L2辅助驾驶)均落后于自主品牌的纯电动专属平台产品(如比亚迪e平台3.0、吉利SEA浩瀚平台)[1]。
  2. 自主品牌崛起,挤压燃油车空间
    比亚迪、吉利、长安等自主品牌通过新能源转型及产品创新,市场份额持续提升。2023年比亚迪市场份额达18.3%,2024年升至20.5%,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达23%;吉利、长安市场份额亦分别达8.5%7.8%。自主品牌的崛起直接挤压了合资品牌的燃油车市场空间——广汽丰田卡罗拉、广汽本田思域等传统燃油车2025年上半年销量较2020年下降约30%,成为合资品牌份额收缩的核心诱因[3]。

(二)产品策略滞后:“燃油车依赖”与“新能源转型缓慢”

  1. 燃油车受价格战冲击,利润空间压缩
    2023年以来,汽车市场价格战加剧(燃油车价格降幅达10%-15%),合资品牌的燃油车因“研发成本高、产能过剩”,受冲击更大。例如:

    • 广汽丰田2025年上半年燃油车销量同比下降12%,主要因卡罗拉、凯美瑞等车型终端价格降幅达1.5-2万元,导致单车利润较2020年下降约30%
    • 广汽本田2025年上半年燃油车销量同比下降15%,思域、雅阁等车型的利润空间亦压缩至5%以下(2020年为12%)[2]。
  2. 新能源车型“竞争力不足”
    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多为“燃油车平台改造”(而非纯电动专属平台),导致其在续航、智能化、成本等方面处于劣势。例如:

    • 广汽丰田bZ4X的电池能量密度(140Wh/kg)低于比亚迪刀片电池(160Wh/kg),续航(500km)亦短于Model Y(545km);
    • 广汽本田e:NP1的车机系统(Honda Connect 3.0)功能简陋,无法与比亚迪DiLink、吉利银河OS等自主品牌系统媲美,导致年轻消费者认可度低[1]。

(三)渠道与营销体系:“传统4S店”与“新能源需求错配”

  1. 渠道结构老化,下沉不足
    合资品牌的销售渠道仍以传统4S店为主(占比约80%),而新能源市场的核心增长区域为三至六线城市(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销量占比达60%)。4S店的“高成本、低效率”导致合资品牌在下沉市场的覆盖率不足30%(自主品牌为50%以上)。例如:

    • 广汽丰田2024年在三至六线城市的4S店数量仅约200家,而比亚迪为800家、吉利为600家,导致其在下沉市场的新能源销量占比不足5%[3]。
  2. 营销效能低下,新媒体投入不足
    合资品牌的营销仍以“传统广告”(电视、报纸)为主,新媒体营销投入占比不足10%(远低于比亚迪的30%、特斯拉的25%)。例如:

    • 广汽丰田2025年上半年新媒体营销投入仅约5000万元,而比亚迪为5亿元、吉利为3亿元
    • 广汽本田的新能源车型(如e:NP1)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曝光量”仅为比亚迪元PLUS的1/10,导致其销量未达预期[1]。

(四)财务压力:“利润收缩”与“研发投入不足”

  1. 利润空间压缩,拖累整体业绩
    2025年上半年,广汽集团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亏损34.8亿元(同比-271%),主要因合资品牌利润收缩:

    • 广汽丰田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2亿元(同比-25%),因燃油车销量下降及新能源车型研发投入增加(约3亿元);
    • 广汽本田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8亿元(同比-30%),因燃油车价格战导致单车利润下降[2]。
  2. 研发投入不足,核心技术依赖国外
    2023年,广汽集团研发投入占比仅约3.5%(2024年为4%,2025年上半年为4.2%),远低于比亚迪(8.5%)、特斯拉(10%)、吉利(6.8%)等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核心技术(如电池、电机、电控)依赖国外(如丰田的电池来自松下,本田的电机来自日立),无法形成长期竞争力[4]。

三、应对措施与效果评估

为应对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下降的困境,广汽集团提出“稳合资、强自主、拓生态”的三大策略,重点强化主力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转型与渠道优化:

(一)“稳合资”:强化主力合资品牌的新能源布局

  1. 广汽丰田

    • 推出纯电动专属平台e-TNGA,2025年下半年将推出bZ3纯电动车型(续航600km+、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预计销量约5万辆
    • 加快渠道下沉,计划2025年底在三至六线城市新增100家4S店,提升市场覆盖率至40%[1]。
  2. 广汽本田

    • 推出纯电动专属平台e:Architecture,2026年将推出e:NS2纯电动车型(续航550km+、搭载Honda Sensing 3.0智能驾驶系统),预计销量约4万辆
    • 加强与宁德时代的合作,提升电池供应能力(2025年电池产能将达20GWh)[2]。

(二)“强自主”:以自主品牌带动合资品牌技术升级

广汽集团通过自主品牌埃安的新能源转型,带动合资品牌的技术升级。2023年,埃安市场份额达3.5%,2024年升至4.8%,2025年上半年达5.2%,成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核心增长点。埃安的弹匣电池(针刺不起火)、200kW永磁同步电机集成式电控系统等技术已应用于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如广汽丰田bZ3、广汽本田e:NS2),提升了其竞争力[3]。

(三)“拓生态”:优化渠道与营销体系

  1. 渠道创新
    推出“4S店+直营+代理”的混合渠道模式,2025年上半年已在一线城市开设20家直营体验店(如广汽丰田bZ体验店),计划2025年底增至50家;同时,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合作,开展线上销售,2025年上半年线上销量占比达15%(较2024年同期提升8个百分点)[1]。

  2. 营销升级
    加大新媒体营销投入,2025年上半年新媒体营销投入占比达20%(较2024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开展“新能源车型体验”“车主故事”等内容营销,提升品牌曝光率。2025年上半年,广汽丰田bZ4X的新媒体曝光量达1.2亿次(较2024年同期提升50%)[2]。

四、结论与展望

(一)当前效果:短期企稳但长期压力仍大

2025年上半年,随着“稳合资”策略见效,广汽丰田产销恢复正增长(同比+5%),但广汽本田仍受燃油车价格战拖累(销量同比-8%),导致合资品牌整体市场份额较2024年同期微降1.2个百分点(约58.8%)。尽管短期销量有所修复,但新能源车型竞争力不足、渠道与营销体系滞后等核心问题仍未解决,长期下降趋势难逆转。

(二)未来修复路径

  1. 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新能源技术自主可控
    需将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6%以上(2025年上半年为4.2%),重点突破电池(如固态电池)、电机(如800V高压电机)、电控(如SiC功率模块)等核心技术,减少对国外的依赖。

  2. 加快新能源车型投放,提升产品竞争力
    主力合资品牌(广汽丰田、广汽本田)需在2026年前推出3-5款纯电动专属平台车型(续航500km+、智能化配置领先),并降低终端价格(如bZ3定价需低于20万元),以吸引年轻消费者。

  3. 优化渠道与营销体系,适应新能源需求
    进一步扩大“直营+代理”渠道占比(目标2026年达30%),加强三至六线城市的渠道下沉(目标2026年覆盖率达50%);同时,加大新媒体营销投入(目标2026年占比达30%),提升品牌在年轻群体中的认可度。

五、总结

广汽集团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下降是市场环境变迁、产品策略滞后、渠道与营销体系错配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公司通过“稳合资”策略实现了短期销量修复,但长期来看,需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新能源车型投放、优化渠道与营销体系,才能实现合资品牌市场份额的企稳回升。未来,随着新能源技术的逐步突破与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合资品牌有望在2027年前后实现市场份额的“触底反弹”(目标2027年占比达60%),但需经历2-3年的调整期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