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度分析骏盛新能源(康盛股份002418)产能未达预期的核心原因,包括新能源补贴退坡、产品竞争力薄弱及资金链紧张等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骏盛新能源(此处指浙江康盛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2418,以下简称“公司”)作为国内较早布局新能源汽车业务的企业,其产能未达预期问题自2018年以来持续引发市场关注。根据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及监管问询回复,产能利用率不足的核心矛盾在于行业环境剧变、自身产品竞争力薄弱及资金链紧张的叠加影响,导致产能投放与订单需求出现严重错配。本文将从行业政策、公司经营、财务状况三大维度展开分析,揭示产能未达预期的深层原因。
2018年起,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补贴退坡周期,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大幅下降(如纯电动乘用车续航里程150-300公里的补贴降幅达50%以上),且补贴发放门槛显著提高(要求车辆运营里程达到2万公里以上)。这一政策调整直接冲击了公司的核心业务——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整车销售:
产品技术迭代滞后,市场份额流失
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主要依赖传统磷酸铁锂电池及低端整车装配,未形成技术壁垒。随着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在三元锂电池、刀片电池等新技术上的突破,公司产品因能量密度低、续航里程短、成本控制能力弱(如电池成本较行业平均高15%-20%),逐渐失去了对主流整车厂(如比亚迪、特斯拉)的吸引力。2019年,公司前五大客户的订单占比从2017年的65%降至38%,核心客户(如成都联腾、荆州新动力)的业绩承诺期后(2017年)均出现大幅亏损(2018年合计亏损1.11亿元)[3]。
业务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
公司收入结构高度依赖新能源汽车业务(2017年占比达62%),而白色家电配件业务(占比38%)因市场竞争加剧(如美的、海尔等企业自建配件产能),收入持续下滑(2019年较2017年下降21%)。业务结构的单一性导致公司无法对冲新能源行业波动的风险,产能投放过度集中于新能源领域,加剧了产能闲置。
资产减值计提侵蚀利润,产能投入能力下降
2018年,公司因新能源补贴未及时到账,计提了8.92亿元的坏账准备(占2018年净利润的72.7%)[7],导致当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大幅亏损12.27亿元(数据来源:公司2018年年度报告[6])。2019年,公司进一步对存货(如积压的电池组件)、固定资产(如闲置的生产设备)计提减值准备3.47亿元,净利润继续亏损3.5-4.5亿元(数据来源:公司2019年业绩预告修正公告[3])。连续两年的大额亏损导致公司未分配利润由2017年末的1.2亿元转为2019年末的**-10.45亿元**(未弥补亏损超过实收股本总额的92%)[6],严重削弱了公司的产能扩张能力。
资金链紧张制约产能利用率
公司资金链紧张的核心原因包括:
资金链紧张导致公司无法及时采购原材料(如锂电池正极材料)、支付员工工资及维持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产能利用率从2017年的**85%降至2019年的40%**以下(数据来源:公司2019年半年度报告[7])。
骏盛新能源产能未达预期的本质是行业政策调整与公司自身竞争力不足的叠加结果。为改善产能利用率,公司需采取以下措施:
本文数据均来自公司公开披露的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及监管问询回复(如深交所2020年2月24日对公司的问询函[3]),以及东方财富网、巨潮资讯网等第三方平台的公开信息。其中,关键财务数据(如2018年新能源补贴坏账准备、2019年新能源汽车业务销售收入下降幅度)均来自公司2018年、2019年年度报告[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