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煤炭行业供需平衡、价格稳定,电力行业仍是核心需求,但新能源替代加速。报告分析供给端、需求端、价格走势及龙头企业转型布局,展望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煤炭作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核心支柱(占比约56%,2024年数据),其“兜底保障”作用在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仍未动摇。2025年上半年,行业呈现“供需平衡、价格稳定、转型加速”的特征,短期保持平稳运行,长期则面临新能源替代的结构性挑战。
2025年上半年,全国原煤产量25.8亿吨(国家统计局数据),同比增长3.2%,增速较2024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产量增长主要来自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主产区的大型煤矿(如山西大同煤矿集团新矿井投产),但受“双碳”目标约束,新增产能审批严格,产能释放已进入平台期。
上半年进口煤炭1.8亿吨,同比增长5.6%,主要来自印尼(占比60%)、俄罗斯(占比20%)和澳大利亚(占比15%)。进口价格方面,纽卡斯尔动力煤(5500大卡)平均价格为85美元/吨(FOB),同比下降10%,主要因澳大利亚、印尼等产煤国产能恢复,国际供给增加。进口煤炭的补充有效缓解了国内部分地区的供需压力(如东南沿海省份)。
2025年上半年,全国用电量3.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其中煤电发电量2.2万亿千瓦时,占比58%(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但绝对量仍增长2.3%。夏季用电高峰(6-8月)期间,煤电负荷率达到85%,煤炭需求显著增加。尽管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快速增长(上半年新增装机3500万千瓦),但受限于间歇性特征,煤电的“兜底”作用短期内难以替代。
上半年粗钢产量5.2亿吨,同比增长2.3%,带动炼焦煤需求约1.2亿吨(同比增长1.8%)。钢铁行业景气度回升(如房地产投资企稳、基建项目加速)是炼焦煤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深加工产业成为煤炭需求的新增长点。上半年煤制烯烃产量2800万吨,同比增长6.5%,带动煤炭需求增加约1500万吨。煤制化工产品(如聚乙烯、聚丙烯)因成本优势(较石油基产品低10%-15%),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
2025年上半年,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5500大卡)平均为720元/吨,同比下降8%,处于发改委设定的“合理区间”(570-770元/吨)。价格稳定的核心原因是:① 供给充足(国内产量增长+进口增加);② 政策调控(发改委定期监测价格,通过储备投放、产能调节等手段防止大幅波动)。
国际煤炭价格受供给过剩影响持续走弱。纽卡斯尔动力煤价格上半年平均为85美元/吨,同比下降10%;欧洲ARA港动力煤价格平均为90美元/吨,同比下降12%。国际价格低于国内价格(约720元/吨≈100美元/吨),推动了我国煤炭进口量的增加。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2025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指导意见》,要求:① 到2025年底,煤炭企业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到15%以上;② 煤电超低排放改造率达到100%;③ 煤炭洗选加工率达到95%以上。这些政策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清洁高效”转型。
行业龙头企业已启动大规模转型:
2025年上半年,煤炭行业保持稳定运行,供需基本平衡,价格受政策调控保持合理区间。短期来看,电力、钢铁等核心行业的需求稳定,行业将继续保持平稳;长期来看,双碳目标下,煤炭行业需加速转型,布局新能源(如风电、光伏)和清洁利用技术(如煤制氢、煤电超低排放),寻找新的增长点。
行业龙头企业(如陕西煤业、兖矿能源)凭借资金、技术和资源优势,在转型中占据先机,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投资者可关注转型进度快、财务状况稳健的龙头企业,长期布局其新能源业务的增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