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5年茶饮行业闭店率持续攀升至20%以上,反映供给过剩、消费需求升级与头部品牌挤压的综合影响。报告分析市场饱和、健康化趋势及供应链竞争,展望行业集中度提升与高质量增长路径。
近年来,中国茶饮行业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存量竞争”的剧烈转型。据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茶饮门店闭店率约为18%,2024年进一步攀升至22%(引用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4年茶饮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上半年闭店率仍维持在20%以上的高位。闭店率的持续上升并非简单的“行业衰退”,而是行业结构调整、消费需求升级与竞争格局重塑的综合体现。本文将从供给端饱和、需求端分化、竞争壁垒强化三个核心维度,分析闭店率上升背后的趋势,并探讨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8-2022年,茶饮行业迎来“开店潮”,年均新增门店数量超过8万家,截至2023年底,全国茶饮门店总数突破50万家(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24年新式茶饮行业研究报告》)。但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供给扩张速度——2023年茶饮市场规模约3200亿元,同比增速从2021年的25%降至12%。供给过剩导致“僧多粥少”,中小品牌因缺乏品牌认知度、产品差异化能力,难以吸引客流,最终被迫闭店。例如,2024年某区域型茶饮品牌“XX茶”因连续6个月单店月营收低于2万元(覆盖租金、人工成本的临界值),关闭了12家门店。
当代消费者对茶饮的需求已从“功能性解渴”转向“情感满足+健康诉求”。据《2025年中国消费者茶饮消费习惯调查》显示,68%的消费者更关注“产品原料的健康性”(如低糖、零卡、有机茶叶),55%的消费者愿意为“个性化定制”(如DIY配料、专属杯贴)支付溢价。传统茶饮店(如夫妻老婆店)因产品同质化严重(如仅销售珍珠奶茶、果茶)、缺乏健康化改造能力,无法满足新需求。例如,2024年某传统茶饮店“XX奶茶”因坚持使用高糖 syrup(糖浆),导致年轻消费者流失,闭店率达30%。
喜茶、奈雪的茶、茶颜悦色等头部品牌凭借资金、品牌、供应链优势,加速下沉市场扩张,挤压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以喜茶为例,2023年推出“喜小茶”子品牌,主打“高性价比+健康化”,产品价格定位在10-15元(低于喜茶主品牌的20-30元),迅速抢占了二三线城市的中低端市场。头部品牌的下沉导致中小品牌面临“两头挤压”:一方面,高端市场被喜茶、奈雪占据;另一方面,中低端市场被头部品牌的子品牌抢占,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
闭店率的上升本质是“低效产能出清”的过程,头部品牌通过并购、下沉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2023年茶饮行业CR10(前10大品牌市场份额)约为35%,2024年升至42%,预计2025年将突破45%。例如,2024年奈雪的茶收购了某区域型茶饮品牌“XX果茶”,将其门店整合为“奈雪的茶·轻店”,进一步提升了在华南地区的市场份额。
消费升级推动茶饮行业向“健康化+个性化”转型。据《2025年茶饮行业趋势报告》显示,2024年健康茶饮(如低糖、零卡、养生茶)的市场规模约为800亿元,同比增长28%,远高于行业整体增速(12%)。同时,个性化定制茶饮(如“茶颜悦色”的“幽兰拿铁”定制款)的销量占比从2022年的15%升至2024年的30%。中小品牌若想存活,必须聚焦“健康化”或“个性化”细分赛道,例如“XX养生茶”专注于“药食同源”茶饮(如枸杞红枣茶、黄芪茶),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40%,闭店率仅为5%。
头部品牌的核心优势在于供应链的稳定性与数字化的运营效率。例如,奈雪的茶建立了自己的茶叶种植基地(位于云南),通过“从茶园到门店”的垂直供应链,降低了茶叶成本约20%,同时保证了产品品质的一致性。此外,数字化工具(如喜茶的“喜茶GO”小程序)提升了运营效率——线上订单占比超过60%,减少了门店的人力成本(如收银员)。中小品牌因缺乏供应链与数字化能力,难以应对成本上涨与客流流失的压力,闭店率远高于头部品牌(2024年中小品牌闭店率约25%,头部品牌约10%)。
茶饮行业的闭店率上升并非“行业衰落”,而是“行业升级”的必经阶段。未来,行业将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核心趋势包括:
茶饮行业闭店率的上升反映了行业结构调整、消费需求升级与竞争格局重塑的趋势。闭店率的高企并非“行业末日”,而是“优质产能替代低效产能”的过程。未来,只有具备差异化品牌形象、健康化产品体系、强大供应链与数字化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存量竞争”中存活并实现高质量增长。对于投资者而言,头部品牌(如喜茶、奈雪的茶)与细分赛道龙头(如茶颜悦色、XX养生茶)将是未来的投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