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上半旬 2025年上半年城商行资产质量分析:现状、风险与展望

2025年上半年城商行资产质量报告:不良贷款率微升至1.85%,拨备覆盖率185%,区域分化显著。长三角最优,东北压力大,关注宏观经济与产业结构风险。

发布时间:2025年9月6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9 分钟

城商行资产质量分析报告(2025年上半年)

一、资产质量现状概述

2025年上半年,国内城商行资产质量呈现**“整体可控、局部压力”的特征。根据银保监会及行业研报数据[1],截至2025年6月末,城商行整体不良贷款率约1.85%,较2024年末微升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约185%,较2024年末下降5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约3.2%**,较2024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整体来看,资产质量虽略有恶化,但仍处于监管容忍区间内,未出现系统性风险。

二、核心指标分析

资产质量的核心指标包括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关注类贷款占比,三者共同反映城商行的风险暴露水平及风险抵御能力。

1. 不良贷款率:微升但可控,区域分化显著

  • 整体水平:2025年上半年,城商行不良贷款率较2024年末微升0.03个百分点至1.85%,主要受宏观经济下行及传统产业去产能影响。
  • 区域差异:长三角地区城商行不良率最低(如宁波银行0.78%、杭州银行0.85%),得益于经济发达及产业升级;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商行不良率较高(如某中西部城商行2.3%、某东北城商行2.6%),主要因经济结构转型压力大、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
  • 产业分布:传统产业(钢铁、煤炭、房地产)贷款不良率较高,其中房地产贷款不良率约1.9%,较2024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约2.2%,较2024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

2. 拨备覆盖率:低于行业平均,风险抵御能力较弱

  • 整体水平:2025年上半年,城商行拨备覆盖率约185%,较2024年末下降5个百分点,低于国有行(220%)及股份行(200%)的平均水平,说明城商行对不良贷款的覆盖能力相对较弱。
  • 区域差异:长三角地区城商行拨备覆盖率较高(如宁波银行320%、杭州银行300%),而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商行拨备覆盖率较低(如某中西部城商行150%、某东北城商行140%),部分银行已接近监管红线(120%)。

3. 关注类贷款占比:潜在风险有所增加

  • 整体水平:2025年上半年,城商行关注类贷款占比约3.2%,较2024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反映部分贷款已出现还款压力,未来可能转化为不良贷款。
  • 结构特征:关注类贷款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及传统产业,其中中小企业关注类贷款占比约4.5%,较2024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传统产业关注类贷款占比约3.8%,较2024年末上升0.15个百分点。

三、区域分化分析

城商行资产质量的区域分化是当前最显著的特征,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地方政府债务等因素影响。

1. 长三角地区:资产质量最优

  • 经济基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以高端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为主,企业盈利水平高,还款能力强。
  • 典型案例:宁波银行(不良率0.78%、拨备覆盖率320%)、杭州银行(不良率0.85%、拨备覆盖率300%),均通过大数据风控、小微企业精准画像等措施,保持了极低的不良率。

2. 珠三角地区:资产质量稳健

  • 经济特征: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发达,产业升级较快,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
  • 典型案例:广州银行(不良率1.2%、拨备覆盖率200%)、东莞银行(不良率1.1%、拨备覆盖率210%),房地产贷款占比低(约10%),新兴产业贷款占比高(约30%)。

3. 中西部地区:资产质量压力较大

  • 经济挑战: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较慢,产业结构以传统制造业、资源型产业为主,中小企业较多,抗风险能力弱。
  • 典型案例:某省城商行(不良率2.3%、拨备覆盖率150%),传统产业贷款占比约40%,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约3.0%,地方政府债务(城投债)占比约15%,存在潜在风险。

4. 东北地区:资产质量最差

  • 经济转型: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压力大,国企改革任务重,企业盈利水平低,还款能力弱。
  • 典型案例:某东北城商行(不良率2.6%、拨备覆盖率140%),国企贷款占比约35%,传统产业贷款占比约45%,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行业。

四、主要风险因素

城商行资产质量的恶化主要受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区域经济、自身管理四大因素影响。

1. 宏观经济下行

2025年上半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GDP同比增长5.2%),企业盈利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1%),尤其是中小企业,还款能力减弱,导致不良贷款增加。

2. 产业结构调整

传统产业(钢铁、煤炭、房地产)去产能,企业破产重组,导致相关贷款不良率上升。例如,城商行房地产贷款不良率约1.9%,较2024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钢铁行业贷款不良率约2.5%,较2024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

3. 区域经济差异

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收入有限,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大,城商行对地方政府的贷款(如城投债)存在潜在风险。例如,某中西部城商行城投债占比约15%,不良率约1.2%。

4. 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城商行规模较小,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信贷审批流程不够严格,导致不良贷款增加。例如,一些城商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控措施不到位,依赖担保或抵押,未充分评估企业的现金流和经营能力。

五、政策影响分析

监管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对城商行资产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

1. 监管政策:强化风险认定

银保监会出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分类办法》,要求更严格的不良贷款认定(如逾期90天以上贷款必须计入不良),导致城商行不良率上升,但长期有利于资产质量改善。

2. 货币政策:缓解企业压力

央行降准降息(2025年上半年降准0.5个百分点,MLF利率下降10个基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城商行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4.5%,较2024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缓解企业还款压力,有助于降低不良贷款率。

3. 产业政策:优化资产结构

政府支持新兴产业(新能源、高端制造、数字经济),城商行加大对这些产业的贷款投放,降低传统产业贷款占比。例如,2025年上半年,城商行新兴产业贷款占比约25%,较2024年末上升3个百分点,有助于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

六、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 整体可控: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仍处于监管容忍区间内(<2%),拨备覆盖率仍高于监管红线(120%),未出现系统性风险。
  • 区域分化: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资产质量优,中西部、东北地区压力大。
  • 潜在风险:关注类贷款占比上升,传统产业及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较高,需警惕区域和产业风险。

2. 展望

  • 短期(1-2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及传统产业去产能影响,城商行资产质量可能继续略有恶化,但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 长期(3-5年):随着宏观经济恢复、产业结构调整、监管政策加强,城商行资产质量有望逐步改善。
  • 建议:城商行需加强风险管理(如大数据风控、小微企业精准画像),优化资产结构(降低传统产业贷款占比,增加新兴产业贷款),提升区域差异化经营能力(如长三角地区聚焦高端制造,中西部地区聚焦特色产业)。

数据来源:银保监会2025年上半年银行业监管报告[1]、Wind资讯[2]、城商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3]。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