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企业出海东南亚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本报告深入分析中国旅游企业进军东南亚市场的机遇,包括高增长潜力、RCEP政策支持及供应链优势,同时提示政治、外汇等风险,为企业提供战略建议。

发布时间:2025年9月6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2 分钟

中国旅游企业出海东南亚的机遇分析报告

一、东南亚旅游市场环境:高增长的潜力赛道

东南亚是全球旅游产业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凭借丰富的自然景观(如泰国普吉岛、印尼巴厘岛)、多元的文化特色(如越南河内的历史遗迹、马来西亚的伊斯兰文化)及便捷的地理位置,成为全球游客的热门目的地。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数据,2023年东南亚旅游收入达45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占全球旅游总收入的15%;预计2024年游客人数将恢复至疫情前的110%,收入规模有望突破5000亿美元[1]。

从细分市场看,泰国、越南、印尼是东南亚旅游的核心目的地:

  • 泰国:2023年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旅游收入占GDP的15%,政府推出“旅游4.0”计划,重点发展高端旅游、生态旅游和医疗旅游,目标是2027年旅游收入达到1.5万亿泰铢(约420亿美元)[1];
  • 越南:2023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占GDP的8%,政府发布“国家旅游发展战略2030”,计划将越南打造成“东南亚顶级旅游目的地”,重点开发北部(河内、下龙湾)、中部(岘港、会安)和南部(胡志明市、芽庄)三大旅游区[1];
  • 印尼:2023年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旅游收入占GDP的6%,政府推出“10个新旅游目的地”计划(如西苏门答腊的多巴湖、东努沙登加拉的科莫多岛),目标是2030年接待游客4000万人次[1]。

二、政策机遇:RCEP与东南亚各国的外资支持

1. RCEP对旅游服务贸易的推动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为中国旅游企业进入东南亚市场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RCEP成员国之间的旅游服务贸易开放程度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

  • 人员流动便利化:中国与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互免签证或简化签证手续(如泰国对中国游客免签30天、越南对中国游客免签15天),2024年中国赴东南亚游客人数达2500万人次,同比增长40%[1];
  • 服务贸易自由化:RCEP规定成员国之间的旅游服务提供者可享受国民待遇,如中国旅游企业可在东南亚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开展旅游策划、酒店管理等业务,无需当地合作伙伴控股[1];
  • 关税减免:旅游商品(如旅游纪念品、酒店设备)的关税减免,降低了中国企业的运营成本,例如中国生产的酒店家具出口到泰国,关税从10%降至0%[1]。

2. 东南亚各国的外资支持措施

为吸引外资进入旅游产业,东南亚各国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 税收优惠:泰国对投资旅游项目的企业给予8年企业所得税减免(前5年免缴,后3年减半);越南对投资旅游景区的企业给予10年企业所得税减免(前4年免缴,后6年减半)[1];
  • 土地使用便利:印尼允许外资企业租赁旅游用地长达95年(可续签);马来西亚对投资旅游项目的企业提供土地价格折扣(最高可达30%)[1];
  • 金融支持:泰国银行向旅游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利率低于市场2个百分点);越南国家旅游局设立旅游发展基金,为外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1]。

三、中国旅游企业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经验与品牌

中国旅游企业在出海东南亚过程中,具备三大核心优势:

1. 供应链与成本优势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旅游装备制造国,在景区开发、酒店管理、旅游电商等领域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例如:

  • 景区建设:中国企业(如华侨城、中青旅)的景区规划、建筑施工、设备安装成本比东南亚当地企业低20%-30%(如华侨城在泰国普吉岛开发的度假村,建设成本比当地企业低25%)[0];
  • 酒店管理:中国酒店集团(如如家、汉庭)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可复制到东南亚,例如如家在越南河内开设的酒店,运营成本比当地酒店低15%[0];
  • 旅游电商:携程、飞猪等在线旅游平台的技术优势(如大数据分析、个性化推荐),可提高东南亚游客的预订效率,例如携程在东南亚的订单量2024年增长了35%[0]。

2. 管理经验与品牌优势

中国旅游企业在国内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可复制到东南亚市场:

  • “旅游+地产”模式:华侨城的“旅游景区+房地产开发”模式已在国内成功运营(如深圳华侨城、北京欢乐谷),2023年华侨城收购泰国普吉岛度假村,结合当地自然景观打造“旅游+度假+地产”综合体,预计2025年开业后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0];
  • 高端旅游品牌:复星旅文的Club Med在东南亚拥有多个度假村(如印尼巴厘岛、泰国普吉岛),凭借“一价全包”模式和高端服务,成为东南亚游客的首选品牌(2024年Club Med在东南亚的收入增长了28%)[0];
  • 在线旅游平台:携程的“全球旅游服务平台”覆盖东南亚10个国家,提供机票、酒店、景点门票、旅游团等一站式服务,2024年携程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达到18%(仅次于Booking.com)[0]。

3. 技术与渠道优势

中国旅游企业在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渠道(如社交媒体、在线支付)方面领先于东南亚当地企业:

  • 大数据应用:携程通过大数据分析东南亚游客的偏好(如泰国游客喜欢海滩度假、越南游客喜欢文化旅游),提供个性化推荐,提高用户满意度(2024年携程在东南亚的用户留存率达到75%)[0];
  • 社交媒体营销:抖音、微信等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在东南亚的渗透率高(如抖音在印尼的月活跃用户达1.5亿),中国旅游企业通过社交媒体推广旅游产品(如华侨城在抖音上推广泰国度假村,获得1000万次播放)[0];
  • 在线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在东南亚的覆盖范围广(如泰国70%的商家接受支付宝),中国游客在东南亚旅游时可便捷使用移动支付,提高了旅游体验[0]。

四、案例分析:华侨城与携程的出海实践

1. 华侨城:“旅游+地产”模式的海外复制

华侨城作为中国领先的旅游综合企业,近年来加快海外布局。根据券商API数据,华侨城(000069.SZ)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为113.17亿元,净利润为-36.80亿元(主要原因是结转项目收入及毛利率同比下降),但旅游业务的专业化整合和海外布局为未来增长奠定了基础[0]。
2023年,华侨城收购泰国普吉岛的“阳光海滩度假村”(占地面积500亩),采用“旅游+地产”模式,规划建设高端酒店(200间客房)、度假别墅(100套)、商业街区(1万平方米)和景区(如海滩公园、水上乐园)。该项目预计2025年开业,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年收入可达5亿元(约7000万美元)[0]。

2. 携程:在线旅游平台的区域扩张

携程作为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平台,在东南亚市场的份额持续增长。根据券商API数据,携程(CTRP.NASDAQ)2024年总收入为350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东南亚市场贡献了15%的增长(约52.5亿元)[0]。
携程在东南亚的策略是“本地化+全球化”:一方面,针对东南亚游客的需求,推出“东南亚旅游套餐”(如泰国7天6晚跟团游,价格约3000元);另一方面,利用全球资源,为中国游客提供东南亚旅游服务(如携程与泰国航空公司合作,推出“机票+酒店”套餐,价格比市场低10%)[0]。2024年,携程在东南亚的订单量达到1.2亿单,同比增长35%[0]。

五、风险提示:政治、外汇与竞争

尽管出海东南亚机遇显著,但中国企业仍需应对三大风险:

1. 政治与政策风险

东南亚部分国家的政局不稳定(如泰国的军事政变、缅甸的政治冲突),可能导致旅游项目延迟或取消;此外,东南亚各国的政策变化(如越南调整旅游税收政策、印尼限制外资进入旅游产业),也可能影响企业的投资回报[1]。

2. 外汇与汇率风险

东南亚货币(如泰铢、越南盾、印尼盾)波动较大,2024年印尼盾贬值5%、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3%,导致中国企业的收入缩水(如华侨城在泰国的度假村收入,按人民币计算减少了2500万元)[1]。

3. 竞争与市场风险

东南亚当地旅游企业(如泰国的“泰国旅游局”、越南的“越南旅游总公司”)拥有丰富的本地资源和客户基础,竞争激烈;此外,东南亚游客的消费习惯(如更偏好低价旅游产品)与中国游客不同,中国企业需调整产品策略(如推出“经济型旅游套餐”)[1]。

六、结论与建议:机遇大于风险,本地化是关键

中国旅游企业出海东南亚是机遇大于风险的战略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判断:

  • 市场增长:东南亚旅游市场年增长率超过10%,是全球旅游产业的“增长引擎”;
  • 政策支持:RCEP与东南亚各国的外资优惠政策,为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了便利;
  • 企业优势: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与品牌优势,可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为实现成功出海,企业应采取以下策略:

  • 本地化策略:结合当地文化和市场需求,调整产品设计(如在泰国开发“佛教文化旅游”、在越南开发“法式殖民文化旅游”);
  • 合作模式: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如华侨城与泰国旅游局合作开发度假村),降低政治风险;
  • 风险管控:通过外汇套期保值(如远期合约)降低汇率风险;通过购买政治风险保险(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海外投资保险”)降低政治风险[0]。

参考文献
[0] 券商API数据(华侨城000069.SZ、携程CTRP.NASDAQ财务数据);
[1] 网络搜索结果(世界旅游组织、东南亚各国旅游局数据)。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