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寒武纪股价单日暴跌849亿元的核心原因,包括市场传闻与澄清、高估值压力、单一客户依赖风险、行业竞争加剧及机构行为等多重因素,展望其未来发展路径。
2025年9月4日,寒武纪(688256.SH)股价出现剧烈波动,当日收盘价报1202元/股,较前一日(9月3日)的1405元/股下跌203元,跌幅达14.45%,单日市值蒸发约849亿元(按总股本4.18亿股计算)。这是寒武纪2025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从基本面看,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亮眼:营业收入28.9亿元,同比暴增4347.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38亿元,实现扭亏为盈(2024年同期亏损5.3亿元);经营现金流净流入9.11亿元,大幅改善。但业绩爆发并未支撑股价,反而出现暴跌,其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此次暴跌的直接导火索是阿里云紧急采购15万片“思元370”芯片的市场传闻。有消息称,阿里云为满足大模型计算需求,追加采购寒武纪芯片,引发市场对其算力需求激增的预期。但阿里云随后澄清,“并未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芯片采购”,仅强调“支持国产芯片供应链”。
传闻的发酵与澄清导致市场情绪快速反转:前期因传闻买入的资金因预期落空抛售,而原本对寒武纪“算力龙头”逻辑存疑的资金借机出逃,加剧了股价下跌。
尽管寒武纪业绩大幅增长,但高估值仍是其股价的核心压力。根据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0.38亿元计算,若全年净利润按20亿元估算,暴跌前(9月3日)市值约3000亿元(1405元/股×4.18亿股),市盈率约150倍,远高于半导体行业平均水平(约30-50倍)。
《上海证券报》评论指出:“寒武纪的业绩爆发固然亮眼,但三位数的市盈率意味着其估值已大幅透支未来成长性。”市场对其“高增长”的预期已被过度定价,当业绩落地后,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其估值合理性,导致股价出现“业绩杀”。
寒武纪的增长高度依赖单一客户(如阿里云)。2025年上半年,云端智能芯片产品线贡献了主要营收,而阿里云的“通义千问”大模型是其核心需求来源。尽管阿里云的需求支撑了寒武纪的业绩爆发,但也引发了市场对客户集中度的担忧。
《财经》杂志分析认为:“一旦主要客户(如阿里云)需求波动或采购策略调整,寒武纪的高增长叙事将面临严峻考验。”此次阿里云采购传闻的澄清,让市场意识到“单一客户依赖”的风险——若阿里云减少采购,寒武纪的营收增长将失去重要支撑,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
半导体行业竞争加剧是寒武纪股价下跌的重要因素。近期,多家竞品公司(如沐熙、海光信息等)在技术上取得突破,部分新兴公司甚至在市场份额上对寒武纪形成冲击。例如,沐熙的AI芯片产品在算力、功耗比上接近寒武纪,且已获得部分云厂商的订单,导致资金从寒武纪分流至竞品。
此外,行业内“算力过剩”的担忧也开始浮现。随着更多企业进入AI芯片领域,市场对“算力需求”的预期开始降温,寒武纪的“算力龙头”溢价逐渐消失。
寒武纪是机构重仓股,截至2024年底,有302家机构持有其股份,持股集中度较高(前十大股东持股65%)。当市场情绪转变时,机构的“集体砸盘”会放大股价波动。
新闻[3]指出:“2024年6月,寒武纪机构股东有739名,如今减少至302名,但持股基本没有变化,意味着机构股东持股大幅集中。”机构的“抱团”行为,使得股价在上涨时表现强势,但在下跌时容易出现“踩踏”——一旦有机构开始抛售,其他机构为避免损失,会跟进卖出,导致股价快速下跌。
当日,半导体板块整体下挫(中证科技指数下跌2.06%),市场对科技股的风险偏好下降。此外,全球半导体行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如芯片限制政策、宏观经济下行),也加剧了投资者对寒武纪的担忧。
新闻[2]提到:“1月15日融资净卖出20116.98万元,资金流出导致股价承压。”资金的流出,进一步加剧了寒武纪的下跌压力。
寒武纪股价单日暴跌849亿元,是传闻与澄清、高估值、单一客户依赖、行业竞争、机构行为、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尽管其业绩表现亮眼,但市场对其“高估值”“单一客户依赖”的担忧,最终导致股价出现剧烈调整。
未来,寒武纪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 降低客户集中度,拓展更多客户(如腾讯、百度等);2. 优化产品结构,减少对单一芯片(如“思元370”)的依赖;3. 控制估值,通过持续的业绩增长消化高市盈率。若能解决这些问题,寒武纪的股价有望回归理性;否则,其“高增长”的叙事将难以持续。
(注: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及网络搜索[1][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