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全球储能行业订单排至2026年的可持续性,涵盖需求驱动(可再生能源配套、政策支持)、供给能力(头部企业产能扩张)、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及风险因素,结论显示订单可持续性较强。
2023年以来,全球储能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头部企业订单普遍排至2026年。这一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但订单的可持续性需从需求驱动、供给能力、政策环境、技术进步、市场竞争等核心维度展开分析,以判断当前订单规模是否能在2026年及以后维持。
储能的核心需求来自可再生能源配套(光伏、风电的间歇性需储能调峰)、电力系统弹性提升(削峰填谷、辅助服务)及政策强制要求(新能源配储比例)。这些需求具有刚性和增长性,是订单可持续的底层逻辑。
全球光伏、风电装机量持续增长(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量180GW,风电80GW),其波动性导致“新能源+储能”成为标配。据BNEF预测,2024年全球固定式储能装机容量将达57GW(136GWh),同比增长40%;2025-2026年将保持35%-40%的增速,主要来自中国、美国、欧洲的新能源配储需求。
中国、美国等国的电力市场改革允许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如调频、调峰),提高了储能的收益水平。例如,2023年中国储能辅助服务收入同比增长50%,部分项目回报率提升至8%-10%,吸引了更多工商业及独立储能投资,进一步扩大订单规模。
头部储能企业的产能规划是支撑订单可持续的关键。2024-2026年,全球储能电池产能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足以覆盖需求。
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约75%(因需求增长快于产能释放),2024年随着产能逐步落地,利用率将提升至85%以上。头部企业的订单排期(2026年)与产能释放节奏(2025-2026年)高度匹配,确保订单能按时交付。
技术进步是储能行业长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成本下降(电池及系统成本)与效率提升(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将进一步刺激需求,支撑订单可持续。
2015-2024年,锂离子电池组成本从1200美元/kWh降至133美元/kWh(2024年预测),降幅达89%。2025-2026年,随着方形LFP电池(用于固定式储能)的大规模应用(占比将从2023年的60%提升至2026年的80%),电池组成本将进一步降至100-120美元/kWh,推动储能系统成本(ESS)降至200-250美元/kWh,大幅提升经济性。
储能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头部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LG化学)占据全球60%以上的市场份额,具有技术、产能、成本优势。新进入者(如特斯拉、小鹏汽车)虽带来一定竞争,但因需求增长快(2024-2026年需求复合增速35%),竞争压力可控,订单仍将向头部企业集中。
2024年以来,锂价(碳酸锂)从2023年的高点(50万元/吨)下跌至20万元/吨以下,降低了储能电池的成本(锂占电池成本约40%)。2025-2026年,随着锂矿产能释放(如澳大利亚、智利的新矿投产),锂价将保持稳定(15-20万元/吨),进一步支撑储能成本下降,刺激需求。
尽管订单可持续性较强,但仍需关注以下风险:
综合以上分析,储能行业订单排至2026年的可持续性较强,主要逻辑如下:
因此,储能行业订单排至2026年是可持续的,且2026年后仍将保持增长,成为全球新能源转型的核心支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