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福建联美旗下漳浦美伦60%股权三度流拍原因,包括财务状况恶化、项目去化缓慢、母公司战略收缩及行业下行压力,为国资房企资产处置提供借鉴。
2025年以来,国资房企股权拍卖流拍现象引发市场关注,其中福建省能源石化集团旗下三级子公司——福建联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联美”)持有的漳浦美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漳浦美伦”)60%股权,历经三次挂牌转让均以流拍告终。作为国资房企退出地产板块的典型案例,其流拍背后折射出行业调整期企业面临的多重困境。本文基于公开信息,从拍卖现状、财务状况、项目进展、母公司战略及行业环境等维度,深入分析流拍原因,并总结其对国资房企转型的启示。
漳浦美伦成立于2013年8月,主要开发“美伦清华园”项目(总占地面积9.83万平方米),曾在2016年销售高峰期创下漳浦县普通住宅单价突破7000元/㎡的佳绩。2024年7月18日,福建联美首次挂牌转让漳浦美伦60%股权,起拍价2751.08万元;2025年3月,第二次挂牌价降至2576.02万元(降幅6.36%);2025年8月,第三次挂牌价进一步下调至2475.97万元(累计降幅10%)。尽管三次降价,截至2025年8月28日,该股权仍未觅得接盘方,成为国资房企资产处置的“难案”。
漳浦美伦的财务状况是其股权流拍的核心障碍。根据公开数据:
财务数据显示,漳浦美伦已陷入“收入停滞-亏损扩大-资产缩水”的恶性循环,其股权价值因持续亏损和潜在风险被市场严重低估,难以吸引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
“美伦清华园”项目的尾盘去化难题是漳浦美伦财务困境的直接根源。2021年8月,为促进尾盘销售,漳浦美伦与自然人李林涵签订《美伦清华园项目尾盘打包销售合同》,约定包销保底价1.35亿元,涵盖12套住宅、107间商铺及1118个地下车位。然而,受房地产市场下行、疫情影响及项目自身缺陷(如商铺功能不完善、车位配比过高),包销期限多次延期(从2023年4月延期至2023年12月31日),截至2025年7月,仍有3396.52㎡商铺(占比30%)和803个地下车位(占比72%)未售出,应收包销款仅收回7423.13万元(占比55%),剩余6052.27万元未到位。
尾盘积压导致漳浦美伦存货(账面值4618.61万元)无法变现,现金流严重紧张,无法覆盖日常运营成本及债务支出,进一步加剧了亏损。对于接盘方而言,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尾盘去化,且面临去化周期长、收益不确定性高的风险,这成为其参与拍卖的重要顾虑。
福建联美的母公司——福建省能源石化集团(以下简称“福建能化”)是福建省属大型国企,主业为能源、石化及相关产业。近年来,福建能化房地产业务收入持续下滑:2022年房地产业务收入32.49亿元,占比5.88%;2023年降至18.21亿元,占比3.15%;2024年进一步萎缩至5.76亿元,占比仅1.11%。尽管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业务收入回升至10.5亿元(主要因存量项目结算),但整体仍处于收缩态势。
福建能化的战略重心已向能源石化主业倾斜,地产板块成为非核心业务。福建联美作为其三级子公司,退出漳浦美伦是母公司战略调整的具体举措。然而,漳浦美伦的资产质量问题(如尾盘积压、财务亏损)导致退出进程受阻,三次流拍反映出国资企业在处置非核心资产时,需面对资产贬值的现实困境。
2025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漳浦当地楼市也面临诸多挑战:
行业环境下行导致漳浦美伦的“美伦清华园”项目价值被市场低估,接盘方对其未来收益预期较低,难以形成有效竞价。
漳浦美伦股权三度流拍是自身财务状况恶化、项目去化进展缓慢、母公司战略收缩及行业环境下行的综合结果。对于国资房企而言,其启示在于:
综上,漳浦美伦股权流拍案例为国资房企在行业调整期的资产处置提供了重要借鉴,其核心在于平衡战略调整与资产价值保护,避免因资产贬值导致退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