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险在资产荒下的配置价值分析 | 2025年投资策略

分析2025年资产荒背景下分红险的配置价值,探讨其稳定收益与保障功能如何应对实体融资需求萎缩、优质资产稀缺等挑战,为投资者提供低风险配置方案。

发布时间:2025年9月6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0 分钟

分红险在资产荒下的配置价值分析报告

一、引言

2025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实体融资需求偏弱、金融市场风险偏好下降等因素叠加,“资产荒”(Asset Shortage)成为金融市场的核心矛盾之一。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包括金融机构与个人)面临“配置需求旺盛但优质资产稀缺”的困境。分红险作为兼具保障功能与稳定收益的金融产品,其配置价值在资产荒环境中愈发凸显。本文将从资产荒的特征与成因、分红险的核心属性、两者的契合点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分红险在资产荒下的配置价值。

二、2025年“资产荒”的特征与成因

(一)“资产荒”的定义与核心矛盾

根据民生证券2024年11月的利率专题报告[1],“资产荒”本质是资产供给与金融机构配置需求的错配:当实体融资需求偏弱、债券等优质资产供给不足时,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的资金无法找到风险收益匹配的投放渠道,导致“资金过剩但资产稀缺”的局面。若市场对宏观环境的预期一致,流动性进一步溢出,“资产荒”会演变为“策略荒”(即缺乏有效的配置策略)。

(二)2025年“资产荒”的具体表现

  1. 实体融资需求萎缩
    2024年以来,受外需疲软、房地产修复乏力、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扩大等因素影响,居民与企业的信贷需求持续低迷。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2],2024年前三季度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达20.43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较2023年同期下降3.6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最低水平。居民收入下滑导致消费增速低位徘徊,企业投资意愿低迷,实体融资需求的萎缩直接减少了金融机构的“可配置资产”供给。

  2. 金融机构资金过剩
    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货币政策维持稳健偏宽,流动性持续宽松。银行体系存款增速高于贷款增速(2024年三季度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0.1%,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9%),导致银行“存贷差”扩大,资金闲置压力上升。保险机构方面,2024年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2%(银保监会数据),但传统寿险产品(如年金险)的预定利率下行(从2023年的3.5%降至2024年的3.0%左右),使得保险资金面临“资产负债久期匹配”的压力,急需长期稳定收益的资产。

  3. 风险偏好下降,优质资产稀缺
    2025年以来,权益市场波动加剧(沪深300指数2025年上半年涨幅仅1.2%),债券市场收益率持续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24年的2.6%降至2025年的2.4%),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期(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3.1%)。投资者对“低风险、稳定收益”资产的需求激增,但这类资产(如高信用等级债券、优质非标资产)的供给却在减少,进一步加剧了“资产荒”。

三、分红险的核心属性与收益结构

(一)分红险的产品定义

分红险是寿险与投资的结合型产品,其核心特征是“保障+分红”:

  • 保障功能:提供身故、重疾等基本保障(部分产品包含生存金给付);
  • 分红功能:保险公司将当年可分配盈余(主要来自“死差益”“费差益”“利差益”)的70%以上分配给投保人,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二)分红险的收益结构

分红险的收益由两部分组成:

  1. 固定收益:即“预定利率”(当前市场主流产品为2.5%-3.0%),这部分收益是合同约定的,具有确定性;
  2. 红利分配:来自保险公司的可分配盈余,分为“现金红利”(直接发放现金)和“增额红利”(增加保险金额)。红利的多少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投资业绩(如债券、股票、不动产等资产的收益),但通常具有“平滑机制”(即通过留存盈余调节年度分红,避免波动过大)。

(三)分红险的风险特征

分红险的风险主要来自投资风险(如市场利率下行导致利差益减少)和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如死差益、费差益低于预期)。但相较于股票、基金等权益资产,分红险的风险极低:

  • 固定收益部分保障了“最低收益”;
  • 红利分配的“平滑机制”降低了年度波动;
  • 保险产品受《保险法》保护(保险公司破产时,保单权益由保险保障基金兜底),安全性高于银行理财。

四、资产荒下分红险的配置价值

(一)匹配“低风险、稳定收益”的配置需求

资产荒的核心矛盾是“资金过剩但优质资产稀缺”,而分红险的“固定收益+分红”结构正好满足这一需求:

  • 固定收益:预定利率(2.5%-3.0%)高于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2.4%)和银行1年期存款利率(1.5%),为投资者提供了“无风险收益”的替代选择;
  • 红利分配:虽然红利具有不确定性,但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如债券占比约70%、股票占比约10%)较为稳健,历史数据显示,分红险的年化综合收益(固定+分红)约为3.5%-4.5%(2020-2024年行业平均),高于同期银行理财(3.0%-3.5%)。

(二)解决“资产负债久期匹配”问题

保险机构与银行面临的共同挑战是“资产负债久期错配”:保险资金的负债久期通常为10-20年(如寿险保单),而银行存款的久期较短(1-3年)。分红险的长期属性(保险期间通常为10-30年)正好匹配保险资金的“长期负债”需求,同时其“稳定收益”能覆盖负债成本(如寿险保单的预定利率),避免“利差损”(即资产收益低于负债成本)。

(三)对冲“利率下行”风险

2025年以来,全球利率处于下行周期(美联储暂停加息,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2.4%),传统固定收益资产(如债券、银行存款)的收益率持续下降。分红险的“预定利率”是合同约定的,不受市场利率波动影响,而“红利分配”则能通过保险公司的投资策略(如配置长期债券、权益资产)对冲利率下行风险。例如,当市场利率下降时,保险公司持有的长期债券的市值上升(资本利得增加),可通过“利差益”提高红利分配,部分抵消固定收益的下行压力。

(四)增强“风险分散”能力

资产荒下,投资者的“风险分散”需求上升(避免过度集中于某一类资产)。分红险的“保障+投资”属性使其成为“资产配置的基石”:

  • 对于个人投资者:分红险可替代部分银行存款或债券,提供更高的稳定收益,同时补充保障(如身故、重疾);
  • 对于金融机构(如银行):分红险作为“低风险资产”,可纳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降低整体风险加权资产(RWA),符合监管要求(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五、结论与展望

2025年“资产荒”的核心矛盾(实体融资需求萎缩、金融机构资金过剩、优质资产稀缺),使得“低风险、稳定收益”资产成为市场的“香饽饽”。分红险作为“保障+分红”的结合型产品,其固定收益的确定性分红的稳定性风险的低相关性(与权益、债券资产相关性低),使其成为资产荒下的“配置优选”。

展望未来,随着利率下行周期的延续(10年期国债收益率或降至2.2%以下),分红险的“预定利率”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同时,保险公司投资策略的优化(如增加长期债券、优质非标资产的配置),将提高分红险的“红利分配”能力。对于投资者而言,分红险不仅能解决“资产荒”下的“配置焦虑”,还能通过“保障功能”应对经济下行期的“风险事件”(如失业、疾病),是“资产配置的压舱石”。

参考文献
[1] 民生证券. 利率专题:“资产荒”正在生变?[R]. 2024-11-12.
[2] 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R]. 2024-10-20.
[3] 银保监会. 2024年寿险行业发展报告[R]. 2024-12-31.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