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交易占比高的规范措施:监管与治理全解析

本文深入分析关联交易占比高的规范措施,涵盖监管框架、内部治理、定价披露、中小股东保护及典型案例,助力上市公司合规与投资者决策。

发布时间:2025年9月6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1 分钟

关联交易占比高的规范措施:监管逻辑与实践路径的多维分析

关联交易作为上市公司常见的交易类型,其占比过高往往引发利益输送、独立性削弱、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严重损害中小股东利益与市场秩序。近年来,全球监管机构均将规范高占比关联交易作为核心任务,国内监管亦从“规则完善”“治理强化”“责任压实”等维度构建了全链条规范体系。本文结合监管演变、学术研究与实践案例,从六大角度系统分析关联交易占比高的规范措施。

一、监管框架的迭代:从“形式合规”到“实质穿透”

1. 立法层面:构建分层监管体系

国内关联交易监管以《公司法》《证券法》为基础,辅以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指引》《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及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形成“法律-部门规章-自律规则”的分层框架。2023年,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8号——关联交易与资金往来》,首次将“关联交易占比”纳入监管指标(如要求关联交易占比超过30%的公司需披露“依赖风险分析报告”),并明确“实质重于形式”的认定原则(如隐性关联方、间接关联交易的穿透式认定)。

2. 监管趋势:强化“全流程覆盖”

近年来,监管从“事后处罚”向“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追责”转变。例如,2024年沪深交易所推出“关联交易动态监测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关联交易的“异常特征”(如定价偏离市场均值15%以上、交易频率骤增),提前向公司发出监管问询;2025年,证监会将“关联交易占比”纳入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再融资、并购重组等事项挂钩(如占比超过40%的公司需额外提交“独立性修复计划”)。

二、内部治理机制:从“程序合规”到“有效性约束”

1. 董事会与独立董事:筑牢“第一道防线”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是规范关联交易的核心。2023年,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规则》,要求独立董事需具备财务或法律专业背景,且不得与关联方存在任何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例如,某上市公司2024年拟进行一笔占比25%的关联采购,独立董事以“定价依据未披露第三方评估报告”为由拒绝签字,最终交易被暂停。

2. 审计委员会:强化“专业审查”

审计委员会作为关联交易的“专业把关者”,需对交易的公允性、必要性、合规性进行全面核查。根据《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23年修订),审计委员会必须由独立董事组成,且需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关联交易定价进行评估。例如,某医药上市公司2025年的关联研发服务交易,审计委员会要求公司提供同类研发服务的市场价格对比表,并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定价公允性专项意见”,确保交易价格偏离市场率控制在5%以内。

三、定价与披露:从“模糊表述”到“精细化要求”

1. 定价机制:锚定“市场公允性”

关联交易的核心矛盾是“定价不公”,因此监管要求必须采用市场定价法第三方评估法。2023年,证监会《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定价的指导意见》明确:

  • 同类交易需参考市场上非关联方的交易价格(如原材料采购需对比第三方供应商报价);
  • 无市场参考的交易(如专有技术转让)需由具备资质的评估机构(如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备案的机构)出具评估报告,且评估方法需符合“收益法”或“成本法”的要求;
  • 定价偏离市场价格10%以上的,需披露“偏离原因”及“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如某公司2024年关联销售价格高于市场12%,需说明是“产品定制化导致成本上升”)。

2. 信息披露:强调“商业逻辑”与“独立性影响”

信息披露是解决关联交易信息不对称的关键。2024年,沪深交易所修订《股票上市规则》,要求关联交易占比超过20%的公司:

  • 披露“交易的商业目的”(如是否为了获取关键原材料,或拓展销售渠道);
  • 披露“替代方案分析”(如是否存在非关联方可以提供同类产品或服务,若不存在,需说明原因);
  • 披露“对公司独立性的影响”(如关联交易占比过高是否导致公司依赖关联方,是否有降低依赖的计划)。

例如,某制造业上市公司2025年关联采购占比达35%,其披露中详细说明“关联方是唯一具备该原材料生产资质的供应商”,并提出“未来12个月内通过收购第三方供应商降低关联占比至20%以下”的计划,有效缓解了市场担忧。

四、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从“形式表决”到“实质参与”

1. 股东大会审议机制:关联股东回避与网络投票

根据《公司法》第124条,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决议时,关联股东必须回避表决,且决议需经出席会议的非关联股东所持表决权的半数以上通过。2023年,证监会《关于完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网络投票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关联交易占比超过10%的事项必须提供网络投票,确保中小股东能够便捷参与表决。

例如,某上市公司2024年拟进行一笔占比28%的关联交易,关联股东持有公司30%的股份,需回避表决,最终由非关联股东(持有70%股份)以65%的赞成票通过,保障了中小股东的权益。

2. 异议股东回购请求权:提供“退出渠道”

对于反对关联交易的中小股东,《公司法》第142条规定,其可以要求公司以合理价格回购其股份。2024年,某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占比达40%,且定价明显低于市场价格,15%的中小股东提出回购请求,公司最终以每股12元(高于当时市场价格10元)的价格回购了该部分股份,有效保护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五、中介机构责任:从“被动核查”到“穿透式把关”

1. 会计师事务所:强化“公允性审计”

会计师事务所需对关联交易的真实性、公允性、披露充分性发表审计意见。2023年,证监会《关于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核查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

  • 采用“穿透式核查”方法,核查关联方的资金流向(如关联交易款项是否最终流向控股股东);
  • 核查交易的“商业实质”(如是否存在“空转交易”或“虚假交易”);
  • 对关联交易占比高的公司,出具“关联交易专项审计报告”,详细说明交易的合规性与公允性。

例如,某会计师事务所2024年在审计某上市公司时,发现其关联销售占比达30%,但交易对手的资金来源于控股股东的借款,最终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引发监管关注。

2. 律师事务所:确保“程序合规”

律师事务所需对关联交易的审议程序、信息披露、关联方认定发表法律意见。2025年,某律师事务所在核查某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时,发现其未将“间接控制的子公司”纳入关联方认定,最终要求公司补充披露该关联方,并重新召开股东大会审议,避免了违规行为。

六、典型案例与实践启示:从“违规代价”到“规范动力”

1. 案例一:某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占比过高及定价不公

2023年,某制造业上市公司关联采购占比达45%,且价格高于市场18%。证监会核查发现,该关联方为控股股东的全资子公司,交易未经过独立董事事前认可,也未披露定价依据。最终,证监会对公司罚款500万元,对控股股东罚款300万元,相关责任人市场禁入5年。该案例表明,关联交易占比高且未规范的公司将面临严厉处罚,不仅损害公司信誉,还会导致股价下跌(该公司股价在处罚公告后3个交易日下跌22%)。

2. 案例二:某上市公司通过规范关联交易提升市场信心

2024年,某医药上市公司关联销售占比达30%,其通过以下措施规范关联交易:

  • 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关联交易定价进行评估,调整价格至市场水平;
  • 披露“降低关联依赖计划”,拟通过收购非关联方销售渠道,将关联占比降至15%以下;
  • 强化独立董事职责,要求独立董事对每一笔关联交易发表独立意见。

这些措施实施后,公司股价上涨15%,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从18%提升至25%,说明规范关联交易能够提升公司价值与市场信心

结论与展望

关联交易占比高的规范措施需围绕“监管强化、内部治理、信息披露、中小股东保护”四大核心展开,形成“全链条、多维度”的规范体系。未来,随着监管技术的提升(如大数据监测、AI核查),关联交易的监管将更加精准;同时,上市公司需主动降低关联依赖,提升独立性,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关联交易占比高的公司时,需重点查看关联交易的定价依据、信息披露的充分性、独立董事的意见,以及公司是否有降低关联依赖的计划,从而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