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度分析2025年外卖平台抽佣对商家利润的多维度侵蚀机制,包括直接压缩毛利率、间接增加营销成本及固定成本分摊压力,并结合监管政策提出优化建议。
外卖行业作为“互联网+餐饮”的典型业态,自2010年以来经历了爆发式增长,截至2025年,中国外卖市场规模已达8.5万亿元(同比增长12%)[0]。然而,商家在享受平台流量红利的同时,面临着抽佣成本高企的问题。抽佣不仅是直接的成本负担,更通过流量依赖、营销传导、固定成本分摊等多维度机制侵蚀利润,成为制约商家生存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矛盾。本文基于2023-2025年行业数据与案例,系统分析抽佣对利润的侵蚀效应及监管政策的缓解作用。
2025年,主流外卖平台(美团、饿了么、抖音外卖)的抽佣模式仍以“基础佣+流量佣”为核心,但比例因平台、品类而异:
此外,平台通过“阶梯抽佣”(订单量越高,抽佣比例越低)、“独家合作”(放弃其他平台,抽佣降低2%-3%)等方式,强化商家依赖度。据2025年某第三方调研,65%的商家认为“抽佣透明度不足”,38%的商家因抽佣过高考虑关闭外卖业务[1]。
抽佣作为可变成本(与订单量正相关),其对利润的侵蚀贯穿“收入-成本-利润”全链条,具体机制如下:
毛利率是商家利润的核心来源,计算公式为:
[ \text{毛利率} = \frac{\text{收入} - \text{可变成本(食材+人工+抽佣)}}{\text{收入}} ]
抽佣作为可变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降低毛利率。以餐饮品类为例,2025年平均食材成本占比30%、人工成本20%、抽佣22%,则毛利率为:
[ \text{毛利率} = 1 - 30% - 20% - 22% = 28% ]
若抽佣提高1个百分点(至23%),毛利率将下降1个百分点(至27%);若抽佣提高5个百分点(至27%),毛利率将降至23%,接近盈亏平衡点(通常餐饮毛利率需≥25%才能覆盖固定成本)。
对于生鲜品类(如水果、蔬菜),因食材损耗率高(约15%),毛利率本就较低(15%-20%),若抽佣达到20%,则毛利率降至0%-5%,无法覆盖租金、人工等固定成本,直接导致亏损。
平台抽佣的本质是“流量付费”,但商家为获取更多订单,需额外投入营销费用(如满减、推广位、会员折扣),形成“抽佣+营销”的双重成本负担。据2025年《中国外卖商家生存现状调研》,商家营销成本占比从2023年的5%上升至2025年的10%,主要源于:
以商家A(奶茶店)为例,2025年每月收入10万元,抽佣22%(2.2万元),营销成本1万元(10%),则“抽佣+营销”合计占比32%,远超食材成本(30%)。此时,毛利率为:
[ \text{毛利率} = 1 - 30% - 20% - 22% - 10% = 18% ]
若营销成本增加至1.5万元(15%),毛利率将降至13%,无法覆盖固定成本(租金1万元、人工2万元,合计3万元,占收入30%)。
固定成本(租金、人工、设备折旧)不随订单量变化,但抽佣增加会降低边际利润(每单收入-每单可变成本),导致商家需更多订单才能覆盖固定成本。计算公式为:
[ \text{盈亏平衡订单量} = \frac{\text{固定成本}}{\text{边际利润}} ]
以商家B(快餐店)为例,2025年固定成本每月5万元,每单收入20元,可变成本(食材+抽佣+营销)12元,边际利润8元,则盈亏平衡订单量为:
[ \text{盈亏平衡订单量} = \frac{50000}{8} = 6250 \text{单} ]
若抽佣提高2个百分点(每单抽佣从4.4元增至4.8元),边际利润降至7.6元,则盈亏平衡订单量需增加至:
[ \text{盈亏平衡订单量} = \frac{50000}{7.6} \approx 6579 \text{单} ]
订单量需增加5%才能维持盈亏平衡,而中小商家的订单量月均增长仅3%-4%[0],因此容易陷入“销量增加但利润不变”的陷阱。
据2025年某券商研究所的《外卖行业利润监测报告》,2023-2025年商家利润结构呈现以下特征:
商家C为某连锁 pizza 店,2025年每月收入15万元,成本结构如下:
成本项 | 金额(万元) | 占比(%) |
---|---|---|
食材成本 | 4.5 | 30 |
人工成本 | 3 | 20 |
租金成本 | 1.5 | 10 |
抽佣成本 | 3.3 | 22 |
营销成本 | 1.2 | 8 |
其他成本 | 0.5 | 3 |
净利润计算:
[ \text{净利润} = 15 - 4.5 - 3 - 1.5 - 3.3 - 1.2 - 0.5 = 1 \text{万元} ]
[ \text{净利率} = \frac{1}{15} \approx 6.7% ]
若抽佣成本提高至3.75万元(25%),营销成本增加至1.5万元(10%),则净利润降至:
[ \text{净利润} = 15 - 4.5 - 3 - 1.5 - 3.75 - 1.5 - 0.5 = 0.25 \text{万元} ]
[ \text{净利率} = \frac{0.25}{15} \approx 1.7% ]
此时,商家C的净利润仅能覆盖基本运营成本,若遇到订单量下降(如疫情、竞争加剧),极易陷入亏损。
2024年以来,监管部门针对抽佣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管理暂行办法》(2024年修订)要求:
据2025年某平台的整改数据,政策实施后:
以商家D(生鲜店)为例,2024年抽佣20%(每月2万元),净利润-0.5万元;2025年抽佣降至14%(1.4万元),净利润增加0.6万元,实现盈利(0.1万元)。
外卖平台抽佣对商家利润的侵蚀是多维度、系统性的:
监管政策虽缓解了部分压力,但商家仍需通过自身优化(如降低食材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多渠道拓展(如线下到店、私域流量)降低对平台的依赖。
商家层面:
平台层面:
监管层面:
随着外卖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平台的抽佣模式将从“流量驱动”转向“价值驱动”。未来,技术创新(如AI优化订单分配、精准营销)将成为降低营销成本的关键(如精准营销可降低营销成本20%-30%);供应链整合(如平台与商家联合采购)将降低食材成本(如联合采购可降低食材成本5-10%);监管完善(如建立抽佣比例的“红黄绿”预警机制)将成为保障商家利润的重要支撑。
预计2026年,外卖商家的平均净利率将从2025年的3%上升至5%(若抽佣比例下降2个百分点、营销成本下降3个百分点),行业将进入“商家盈利、平台增长”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