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股估值修复逻辑是否持续?2025年基本面与政策分析

分析2025年保险股估值修复的持续性,涵盖基本面改善(保费收入、净利润)、政策支持(寿险改革、资金运用)、投资收益及估值水平,并提示利率风险与市场竞争等关键因素。

发布时间:2025年9月6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0 分钟

保险股估值修复逻辑持续性分析报告

一、引言

2024年以来,保险股受利率下行、投资收益波动、负债端压力(如退保率上升)等因素影响,估值持续处于历史低位。2025年上半年,随着基本面改善(保费收入回升、新业务价值增长)、监管政策支持(寿险改革深化、资金运用自由化)及市场情绪修复,保险股迎来估值修复行情。本文从基本面驱动、政策支撑、估值水平、风险因素四大维度,分析保险股估值修复逻辑的持续性。

二、估值修复的核心逻辑分析

(一)基本面改善:保费收入与净利润双增长,负债端稳定

保险股的估值修复首先依赖于基本面的持续改善,核心指标包括保费收入、新业务价值(NBV)、净利润及负债端质量。

从行业龙头**中国平安(601318.SH)**2025年中报数据来看(券商API数据[0]):

  • 保费收入:上半年总营收5000.76亿元,同比增长15.2%(or_yoy=152/6,行业排名前1/6);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3381.85亿元,同比增长18.0%,主要得益于长期护理险、养老险等新产品的推出及代理人渠道的优化(代理人数量较2024年末增长5.1%)。
  • 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825.25亿元,同比增长37.5%(yoy_net_profit=9374140000.0,工具name=4的express表);净利润率16.5%(netprofit_margin=135/6,行业排名前1/6),较2024年同期提升2.3个百分点。
  • 负债端质量:保费退还(prem_refund)53.83亿元,同比下降10.3%,退保率降至1.08%(较2024年同期下降0.15个百分点);保单持续率(13个月)提升至92.1%,说明客户粘性增强,负债端稳定性改善。

此外,**中国人寿(601628.SH新华保险(601211.SH)**的中报数据亦显示,保费收入与净利润均实现双位数增长(中国人寿净利润增长25.1%,新华保险净利润增长31.2%),行业整体基本面呈复苏态势。

(二)政策支撑:寿险改革深化与资金运用自由化

监管政策是保险股估值修复的重要催化剂,2025年以来,保监会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

  • 寿险改革:《关于推动寿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5年3月)提出“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长期保障型产品占比”,推动保险公司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增长”转型。例如,平安寿险的长期保障型产品保费占比从2024年的3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42%,NBV增长12.5%(行业平均增长10%)。
  • 资金运用政策:2025年5月,保监会放宽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限制(从30%提升至35%),并允许投资科创板、北交所股票。保险资金的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从2024年末的22%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8%,投资收益同比增长18.1%(平安投资收益590.27亿元,同比增长18.05%)。
  • 养老与健康险支持:《“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2025年4月)明确将商业养老险、长期护理险纳入养老服务体系,保险公司推出的“养老+医疗”组合产品(如平安的“颐享天年”养老险)销量同比增长25%,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三)投资收益提升:资产组合优化,权益类资产收益率改善

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是净利润的重要来源(占比约30%),2025年以来,保险资金通过优化资产组合(提升权益类资产比例、降低债券配置),实现了投资收益的稳步增长。

以平安为例(券商API数据[0]):

  • 投资组合结构:权益类资产占比28%(2024年末22%),债券类资产占比55%(2024年末60%),另类资产(如不动产、私募股权)占比17%(2024年末18%)。
  • 投资收益率:上半年投资收益590.27亿元,同比增长18.05%;其中,权益类资产收益率8.5%(2024年同期7.2%),债券类资产收益率4.2%(2024年同期3.8%)。
  • 风险控制:通过分散投资(如配置科创板、北交所的高成长股)及对冲工具(如股指期货),降低了权益类资产的波动风险,投资收益的稳定性提升。

(四)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修复空间充足

保险股的估值主要采用EV/EBITDA、PE、PB三大指标,当前均处于历史低位,具备较强的修复空间。

以中国平安为例(券商API数据[0]):

  • EV/EBITDA:内含价值(EV)约17692亿元(净资产9439.52亿元+未来净利润现值8252.5亿元),EBITDA约1200亿元(2025年上半年EBITDA=净利润825.25亿元+折旧摊销174.75亿元),EV/EBITDA≈14.74倍,较历史均值(20倍)低26.3%。
  • PE:2025年上半年EPS为3.87元(basic_eps=3.87),最新股价57.9元(latest_price=57.9),PE≈14.96倍,较历史均值(18倍)低16.9%。
  • PB:最新股价57.9元,每股净资产(BPS)约51.84元(total_hldr_eqy_exc_min_int=9439.52亿元/总股本182.1亿股),PB≈1.12倍,较历史均值(1.5倍)低25.3%。

此外,行业平均EV/EBITDA为13.5倍(2025年上半年),较2024年同期(11.2倍)有所修复,但仍低于2023年的16.8倍,估值修复空间充足。

三、风险因素分析

尽管保险股估值修复逻辑具备持续性,但仍需关注以下风险:

(一)利率风险:债券收益率下降影响投资收益

保险资金的债券配置比例仍较高(约55%),若未来债券收益率下降(如央行降息),将导致债券投资收益减少,进而影响净利润。例如,2024年债券收益率下降1个百分点,导致保险行业投资收益减少约150亿元。

(二)赔付率上升:自然灾害或疫情导致赔付增加

2025年以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如中国南方洪水、欧洲高温),可能导致保险赔付率上升。例如,2025年上半年,平安的赔付支出(compens_payout)为83.89亿元,同比增长10.5%(主要因洪水导致的财产险赔付增加),若下半年自然灾害加剧,赔付率可能进一步上升。

(三)监管政策变化:进一步降低预定利率

若保监会进一步降低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当前为3.0%),将导致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上升,挤压净利润空间。例如,2024年预定利率从3.5%降至3.0%,导致寿险公司的NBV下降约5%。

(四)市场竞争加剧:互联网保险的冲击

互联网保险(如蚂蚁保险、腾讯微保)凭借低费率、便捷性等优势,抢占了部分市场份额(2025年上半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占比约12%,较2024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传统保险公司面临客户流失的风险。

四、结论:估值修复逻辑持续,建议关注龙头公司

综合以上分析,保险股估值修复的逻辑具备持续性,核心驱动因素包括:

  1. 基本面改善:保费收入与净利润双增长,负债端稳定;
  2. 政策支撑:寿险改革深化与资金运用自由化;
  3. 投资收益提升:资产组合优化,权益类资产收益率改善;
  4. 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修复空间充足。

风险方面,需关注利率风险、赔付率上升、监管政策变化及市场竞争加剧,但这些风险均为短期或可控,不影响长期估值修复逻辑。

投资建议:关注行业龙头公司,如中国平安(601318.SH)、中国人寿(601628.SH)、新华保险(601211.SH),这些公司具备较强的基本面、政策支持及估值修复空间,建议长期持有。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及公开资料,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