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成都银行零售转型缓慢的核心原因,包括战略定位、业务结构、客户基础、数字化能力及外部竞争压力,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助力其实现业务转型。
成都银行(601838.SH)作为四川省首家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7年,长期以来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为市场定位,综合实力位居西部城商行领先地位。然而,近年来其零售业务转型进展缓慢,与股份制银行及部分先进城商行相比,零售收入占比、客户渗透度及数字化能力仍有明显差距。本文从战略定位、业务结构、客户基础、数字化能力、外部环境等维度,深入分析其零售转型缓慢的核心原因。
成都银行的发展历程中,公司业务始终是核心支柱。成立初期,依托地方政府资源,该行主要聚焦于地方企业贷款、政府项目融资及同业业务,形成了“公司业务为主、零售业务为辅”的业务结构。这种路径依赖导致其战略重心长期向公司业务倾斜,零售业务仅作为补充性业务存在,未纳入核心战略规划。
从财务数据看,2025年中报显示,该行利息收入占比高达85%以上(假设利息收入主要来自公司贷款),而零售业务相关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仅2.75亿元,占总收入(122.7亿元)的2.24%,远低于股份制银行(如招行手续费收入占比约25%)。这种收入结构的失衡,反映了该行对公司业务的高度依赖,零售业务的战略优先级不足,导致转型动力不足。
成都银行的业务结构以公司银行业务(如企业贷款、贸易融资)和资金业务(如同业拆借、债券投资)为主,零售业务(如个人贷款、财富管理、信用卡)占比极低。具体来看:
这种业务结构导致该行在零售转型中面临“存量业务拖累”,需投入大量资源调整结构,短期内难以见效。
零售转型的核心是数字化能力,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等。成都银行作为城商行,技术投入不足且数字化团队能力薄弱,导致无法有效挖掘零售客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零售业务的风险特征与公司业务差异较大,分散性高但违约率受经济环境影响大(如消费贷、房贷的违约风险)。成都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主要针对公司业务设计,缺乏针对零售业务的精细化风险管理工具(如信用评分模型、风险预警系统),导致其对零售业务的风险偏好较低,不敢大规模拓展零售贷款。
此外,资本约束也是重要因素。零售业务的资本消耗(如零售贷款的风险权重)虽低于公司业务,但该行的资本充足率(2025年中报未披露,假设约12%)处于行业中等水平,资本分配向公司业务倾斜,导致零售业务的资金支持不足,限制了其规模扩张。
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居民收入水平)不如东部沿海地区,零售业务的需求(如消费贷、财富管理)相对较弱。此外,竞争压力大:国有银行(如工行、农行)、股份制银行(如招行、浦发)及互联网银行(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在零售业务方面有先发优势,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成都银行作为城商行,在品牌、产品、服务等方面处于劣势,难以与大型银行竞争,导致零售转型进展缓慢。
成都银行零售转型缓慢的核心原因是传统公司业务的路径依赖、零售业务占比低、客户基础与渠道建设不足、数字化能力薄弱及外部竞争压力。为推动零售转型,该行需采取以下措施:
通过以上措施,成都银行有望突破零售转型的“瓶颈”,实现从“公司业务为主”向“公司与零售业务协同发展”的转型,提升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