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银行非息收入中收增长的天花板问题,探讨行业现状、驱动因素、制约瓶颈及国际对比,展望未来趋势与建议,助力银行突破增长瓶颈。
非息收入是银行收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以下简称“中收”)、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汇兑收益等。其中,中收(手续费及佣金收入,comm_income) 是银行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如理财、信用卡、结算、托管等)获取的核心非息收入,其增长质量直接反映银行的服务能力与业务多元化水平。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银行依赖利息收入的传统模式面临瓶颈,中收已成为驱动收入增长的关键引擎。本文从行业现状、驱动因素、制约瓶颈、国际对比等维度,系统分析中收增长的“天花板”及未来趋势。
根据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财务数据(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为例),中收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呈现**“股份制银行高于国有行”**的特征:
结论:股份制银行(如招行)因零售业务与财富管理能力较强,中收占比显著高于国有行(工行、建行);国有行因对公业务占比高,中收增长仍有提升空间。
2020-2025年,国内银行中收占比从15%左右提升至17%-25%(股份制银行),但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特征:
结论:中收占比仍在提升,但增速放缓,说明行业已进入**“存量优化”**阶段,增长瓶颈逐步显现。
中收增长的核心逻辑是**“金融服务需求升级”与“银行业务转型”**,具体驱动因素包括:
随着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深化,银行净息差(NIM)持续收窄(2025年上半年国有行NIM约1.8%,股份制银行约2.0%),利息收入增长乏力。中收作为“轻资本”收入,成为银行对冲息差压力的关键,驱动银行加大理财、信用卡、托管等业务投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2024年国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万元,同比增长5.1%)与资产配置需求升级,推动理财、基金代销、信托等财富管理业务快速增长。以招商银行为例,2025年上半年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120亿元,占中收的28.7%,成为中收增长的核心引擎。
数字化转型(如手机银行、开放银行)降低了银行的服务成本,同时拓展了服务边界。例如,工商银行2025年上半年手机银行交易额达120万亿元,同比增长15%,带动结算、支付等手续费收入增长8.5%;招商银行通过“智能投顾”平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资产配置服务,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12%。
尽管中收增长潜力仍在,但监管政策、竞争环境、技术瓶颈等因素构成了其增长的“天花板”:
监管部门对银行收费的规范(如《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限制了不合理收费的空间。例如,2024年银保监会要求银行“清理不必要的中间业务收费”,导致部分银行的结算、咨询等手续费收入下降5%-8%。此外,资管新规(如《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要求“打破刚兑、净值化转型”,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增速从2020年的15%放缓至2025年的6%(招商银行数据)。
互联网公司(如支付宝、微信支付)凭借场景优势,抢占了银行的支付、理财等业务份额。例如,2025年上半年支付宝理财平台用户数达8亿,同比增长10%,分流了银行的理财客户;此外,同业竞争加剧(如股份制银行与国有行在财富管理领域的争夺),导致手续费率下降(如基金代销费率从2020年的1.5%降至2025年的1.0%)。
尽管金融科技提升了服务效率,但后续投入的边际效益逐步递减。例如,银行手机银行的用户渗透率已达80%(2025年数据),进一步增长空间有限;智能投顾等AI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数据与算法投入,且客户对“人机结合”服务的需求仍需培养,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手续费收入。
经济增速放缓(2024年国内GDP增速5.2%)导致企业与个人的金融需求收缩。例如,2025年上半年企业结算业务量同比增长3%(2020年为8%),带动结算手续费收入增长2%,增速显著放缓;信用卡业务因居民消费意愿下降,手续费收入增长4%(2020年为10%)。
国际大银行的中收占比通常高于国内银行,但其增长也面临类似瓶颈,可为国内银行提供参考:
中收增长的“天花板”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银行的业务转型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监管适应能力。国内银行中收占比仍有提升空间,但需解决监管限制、竞争加剧、技术瓶颈等问题。未来,财富管理、零售金融、金融科技将成为中收增长的核心方向,银行需通过聚焦核心业务、深化技术应用、优化收入结构,突破增长瓶颈,实现中收的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