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下行期资产处置难题分析:市场、政策与企业应对

2025年中国房地产下行期资产处置面临市场流动性困境、估值不确定性、政策约束及企业财务压力等难题。本报告分析核心矛盾并提出政策支持、企业转型与市场机制完善等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25年9月6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2 分钟

房地产下行期资产处置难题的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202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周期,行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尽管政策层面出台了稳销量、降负债等支持措施,但长期驱动力不足(如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结构老龄化)、短期需求疲软(如收入预期下降、结婚率走低)等核心矛盾仍未缓解。在此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及相关主体的资产处置面临多重难题,涉及市场流动性、资产估值、政策约束、企业财务能力及处置模式等多个维度,成为影响行业出清与健康发展的关键障碍。

二、市场流动性困境:变现能力弱化与库存积压

市场流动性是资产处置的核心前提,而房地产下行期的流动性困境主要表现为销量下滑导致变现难度加大库存积压加剧

1. 销量下滑:需求端疲软与替代效应

2025年,房地产销量持续下滑,成为制约资产变现的关键因素。据房天下2025年1月报道[3],尽管政策出台后市场有所回暖,但“整体趋势仍向下”,若销量继续下降,“房价将难以稳住”。销量下滑的核心原因包括:

  • 需求端疲软:居民对经济和收入缺乏信心,购房意愿降至历史低位;
  • 二手房分流:二手房市场因价格低于新房(如业主降价抛售),分流了部分新房需求,进一步挤压了存量资产的处置空间;
  • 保障房入市:新建和收购的保障房(如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逐步入市,分散了商品住房需求,导致存量资产的目标客群减少

2. 库存积压:过剩项目与供应过剩的叠加

许多房地产企业因前期盲目扩张(如三四线城市的开发项目),导致库存积压严重[1][4]。例如,部分企业在三四线城市开发的住宅项目,因当地人口外流、需求不足,导致项目长期滞销,资金被占用。同时,土地供应政策的调整(如增加住宅用地供应量)[2],使得市场上的新房供应进一步增加,加剧了库存积压,影响存量资产的处置价格。

三、资产估值不确定性:短期波动与长期贬值压力

资产估值是资产处置的核心环节,而房地产下行期的估值难题主要源于短期市场波动长期价值驱动因素弱化

1. 短期:销量与政策的双重影响

房价的稳定依赖于“量”的支撑,而销量下滑使得房价面临下跌压力[3]。例如,2025年若房地产销量继续下降,房价将难以维持,导致存量资产的市场价值贬值。同时,政策调整(如土地供应增加、信贷收紧)也会影响估值:土地供应增加导致地价下跌,进而拉低新房售价,影响存量资产的估值;信贷收紧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迫使企业加快处置节奏,但可能因急于变现而降低售价,加剧损失。

2. 长期:人口与经济的结构性因素

从长期来看,房地产资产的内在价值面临贬值压力:

  • 人口结构变化:劳动人口自2015年后进入负增长,人口绝对量也已进入负增长[9],导致房地产需求的长期支撑减弱
  • 经济增长放缓: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增速从10%以上降至“保5%”[9],作为强周期性行业,房地产的周期红利消失
  • 城镇化进程接近尾声: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5%,未来城镇化速度将放缓,新增住房需求减少[7]。
    这些长期因素导致房地产资产的内在价值贬值,增加了估值的不确定性。

3. 价格重估的必要性与难度

本轮去库存周期面临外部经济动能放缓(如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长期需求支持不稳定(如城镇化进程接近尾声)的双重考验,传统“涨价去库存”的模式已不可持续,价格重估成为必然。但价格重估需要综合考虑市场供需、政策导向及资产质量等多重因素,操作难度大。例如,部分企业因对市场预期判断失误,导致估值偏高,无法找到合适的买家;或因估值偏低,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四、政策约束:调控导向与合规要求的影响

2025年,房地产政策环境经历了深刻调整,政策诉求从“抑制过热”转向“结构性转型”,对资产处置产生了多方面约束。

1. 土地与信贷政策:影响处置资金来源

土地供应政策方面,政府强调增加住宅用地供应量以平抑地价[2],但这也导致市场上的新房供应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库存积压,影响存量资产的处置价格。信贷政策方面,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更加谨慎,融资成本持续上升[1][4](如贷款利率较之前上升1-2个百分点),导致企业在处置资产时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如用于项目收尾或债务偿还)。

2. 税收政策:增加处置成本

房产税、增值税等税收改革的推进[2],使得房地产资产处置的税费支出增加。例如,房产税的试点工作要求企业缴纳更多的持有成本(如按房产原值或租金收入缴纳),迫使企业加快处置节奏,但可能因急于变现而降低售价,加剧损失。此外,增值税的改革(如提高税率或扩大征收范围),也增加了企业的处置成本。

3. 合规要求:提高处置程序复杂度

国有资产处置(如国企持有的房地产资产)需要遵守严格的程序(如资产评估、产权交易、信息披露)[5],但部分企业存在程序不规范(如未进行资产评估或信息披露不充分)、评估作价不准确(如采用传统方法高估资产价值)等问题[5],导致处置效率低下,甚至引发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例如,某国企在处置旗下房地产资产时,因未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导致评估价格高于市场价值,最终无法找到买家,处置周期延长。

五、企业财务压力:资金链紧张与处置能力弱化

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状况是资产处置的基础,而下行期企业面临资金链紧张处置能力弱化的双重压力。

1. 资金链紧张:过剩项目与销量下滑的叠加

许多房地产企业因前期承接过剩项目(如三四线城市的开发项目),导致资金被占用[1][4]。例如,部分企业在三四线城市开发的住宅项目,因当地需求不足,导致项目长期滞销,资金无法回笼。同时,销量下滑使得企业的销售收入减少,资金回笼速度放缓,进一步加剧了资金链紧张。例如,某房企因资金不足,无法完成项目收尾(如配套设施建设),导致资产无法及时处置,形成“资金占用-处置延迟-资金更紧张”的恶性循环[10]。

2. 融资成本上升:信贷收紧的影响

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收紧,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持续上升[1][4]。例如,部分企业的贷款利率从之前的4%上升至6%,增加了债务负担。融资成本的上升,使得企业在处置资产时难以承担相关费用(如中介费用、税费),进一步削弱了处置能力。

3. 减值计提与业绩下行的压力

销量下滑与房价下跌导致企业的资产减值计提增加(如存货跌价准备)[6]。例如,某房企因旗下项目滞销,计提了大量的存货跌价准备,导致净利润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亏损。业绩下行的压力,迫使企业加快处置节奏,但可能因急于变现而降低售价,加剧损失。

六、处置模式局限:传统方式与创新不足

目前,房地产资产的处置模式主要以出售、转让为主[5],但这些传统方式存在诸多局限,难以适应下行期的市场环境。

1. 传统处置方式的问题

  • 效率低下:出售、转让等方式需要寻找合适的买家,过程复杂且耗时(如谈判、签约、过户),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变现的需求[8];
  • 价格偏低:因市场流动性不足,买家处于“买方市场”,可以压低价格,导致企业处置收入减少;
  • 程序不规范:部分企业在处置资产时,未遵守严格的程序(如未进行资产评估或信息披露不充分)[5],导致处置价格低于市场价值,引发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2. 创新处置模式的探索与挑战

为应对传统模式的局限,部分企业开始探索创新处置模式(如政府收储、资产重组、金融科技应用):

  • 政府收储:政府通过收储库存房(如三四线城市的滞销项目),化解过剩问题[3]。例如,重庆某区政府收储了当地房企的库存房,用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既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又解决了保障房供应问题。但收储范围主要集中在强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库存仍难以消化[9];
  • 资产重组:企业通过与国企或其他房企合作,进行资产重组(如合并、收购),整合资源,提高处置效率[6]。例如,某民企与国企合作,将旗下的房地产资产注入国企,借助国企的资金和资源,加快处置节奏。但资产重组需要解决产权归属、利益分配等问题,操作难度大;
  • 金融科技应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资产评估的准确性和处置效率[8]。例如,某房企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供需情况,制定合理的处置价格;利用人工智能匹配买家,提高处置效率。但金融科技的应用,面临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挑战[8]。

七、结论与建议

房地产下行期的资产处置难题是市场环境、政策导向、企业财务状况及处置模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些难题,需要政府、企业及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

  • 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针对性政策(如扩大保障房收储范围、降低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简化处置程序),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和处置难度;
  • 企业转型:房地产企业应优化项目布局(如聚焦一二线城市)、加强现金流管理(如“以销定投”)、创新处置模式(如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资产证券化);
  • 市场机制完善:建立健全房地产资产交易市场(如二手房市场、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加强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提高评估准确性;
  • 金融科技应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处置效率和估值准确性,降低处置成本。

总之,房地产资产处置难题的解决,需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及市场机制完善的协同作用,推动行业出清与健康发展。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