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中国房地产行业中国资房企的退出趋势,探讨政策驱动、市场环境及企业策略对其影响,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与行业转型。
近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存量时代”,叠加“房住不炒”调控常态化、国企改革深化等因素,国资房企(包括中央企业及地方国有控股房企)的业务布局调整成为行业关注焦点。本文从政策驱动、市场环境、企业策略三大维度,结合最新数据与案例,系统分析国资房企的退出趋势及未来走向。
国资委自2023年启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来,明确要求中央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压缩管理层级”。房地产作为部分央企的“非主业”(如钢铁、能源类央企的地产板块),成为重点调整领域。例如,2024年国资委发布《关于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非地产主业央企原则上不再新增房地产投资”,推动此类企业通过股权转让、资产剥离等方式退出地产领域[1]。
地方层面,部分省份(如江苏、浙江)出台“国企地产板块整合方案”,要求地方国企聚焦“保障性住房、城市更新”等政策性业务,退出商业地产、高端住宅等市场化竞争领域[2]。
2023年以来,房地产市场销售持续下滑(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5.3%),项目去化周期延长(三四线城市去化周期超24个月),导致国资房企的市场化项目盈利空间收窄。例如,某中央企业旗下地产公司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38%,主要因三四线城市项目去化困难、土地成本高企[3]。
此外,“三道红线”等融资监管政策虽对国资房企影响较小,但市场信心不足导致项目融资成本上升(2024年国资房企平均融资成本较2022年上升1.2个百分点),进一步挤压盈利空间[4]。
国资房企的退出策略多基于“优化资产负债表”与“聚焦优势领域”的考虑。例如:
从退出的业务类型看,商业地产、产业地产(非政策性)、三四线城市住宅是国资房企的主要退出方向。例如,2023-2024年,中央企业退出的地产项目中,商业地产占比达45%,三四线城市住宅占比32%[8]。
而保障性住房、城市更新、核心城市(如北上广深)住宅则成为国资房企的“保留领域”。例如,2024年,某央企新增投资的10个地产项目中,7个为保障性租赁住房,3个为长三角核心城市的改善型住宅[9]。
国资房企的退出方式以市场化交易为主,具体包括:
国资房企的退出并非“一刀切”,而是渐进式、差异化推进:
随着国企改革深化,非地产主业央企的地产板块将逐步完全退出(如能源、化工类央企),而地产主业央企(如保利、招商)则会通过“瘦身健体”退出非核心领域(如商业地产)。预计2025-2027年,国资房企的地产板块资产占比将从2024年的18%下降至12%左右[12]。
未来,国资房企的调整将呈现“退出+整合”的双重特征:
预计未来政策将进一步明确国资房企的“退出边界”,例如:
国资房企的退出趋势是政策驱动、市场压力与企业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逻辑是“聚焦主责主业、优化资产结构、防控市场风险”。未来,国资房企将逐步退出非核心领域,集中资源于政策性业务与核心城市,推动房地产行业向“高质量、稳增长”转型。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国资委公开文件、克而瑞2024年行业报告、企业年报及公开交易信息[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