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银行净息差持续走低对银行经营、宏观经济及客户行为的多重影响,探讨应对策略,包括银行转型、政策支持及客户调整资产配置等。
银行净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 NIM)是衡量银行盈利效率的核心指标,反映银行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实现净利息收入的能力,计算公式为:净息差=(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平均生息资产余额。近年来,全球及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走低成为显著趋势——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从2019年的2.10%降至2023年的1.74%(同比下降11个基点),2024年进一步降至1.68%(上半年数据);美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也从2022年的3.37%降至2024年的2.95%(美联储数据)。这种趋势并非短期波动,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如货币政策宽松、资产端收益率下行、负债端成本刚性),其影响已渗透至银行经营、宏观经济及客户行为等多个维度,需系统分析。
净息差是银行利息收入的核心来源(中国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约65%-70%),其持续走低直接导致盈利收缩。以中国为例,2023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为4.9%,较2021年的12.6%大幅下滑,主要因净息差下降拉低了利息收入增速(2023年利息收入增速为6.1%,较2021年的10.2%下降4.1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大型银行因资金成本优势(如工商银行2023年存款成本率为1.42%,同比仅上升2个基点),净息差下降压力相对较小(1.81%,同比下降10个基点);而中小银行(如城商行、农商行)因依赖同业负债(成本率约2.5%-3.0%),净息差下降更为明显(2023年城商行净息差1.62%,同比下降15个基点),部分中小银行甚至出现净利润负增长(如2023年某农商行净利润同比下降8.7%)。
盈利是银行计提拨备(用于覆盖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净息差下降导致净利润减少,直接削弱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2023年中国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05.8%,较2021年的239.1%下降33.3个百分点,部分原因是银行因盈利压力减少了拨备计提(如某股份制银行2023年拨备计提同比减少12.3%)。此外,为对冲净息差下降,银行可能被迫增加高风险资产配置(如高收益债券、房地产开发贷款),进一步加剧资产质量风险——2024年上半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2023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至1.76%,其中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率较2023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银保监会数据)。
净息差下降推动银行从“利息依赖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型,非利息收入(如手续费、佣金、财富管理收入)成为盈利增长的重要支撑。2023年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为31.2%,较2019年的25.8%上升5.4个百分点;其中,零售业务(如个人贷款、信用卡、财富管理)因息差较高(零售贷款息差约2.5%-3.0%,高于公司贷款的1.5%-2.0%),成为银行重点拓展领域——2023年招商银行零售贷款占比达56.7%,较2019年上升8.2个百分点,非利息收入占比达39.1%(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
银行是中国社会融资的主要渠道(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60%以上),净息差下降导致银行信贷投放意愿减弱,尤其是对中小企业(风险高、息差低)的贷款收缩。2023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5.5万亿元,同比少增1.5万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增加5.2万亿元,同比少增8000亿元(央行数据)。信贷收缩直接抑制了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3.0%,较2021年的4.9%下降1.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10.2%,较2021年的12.5%下降2.3个百分点。
净息差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桥梁”:央行通过降准、降息降低银行资金成本,银行通过降低贷款利率传递政策红利。但净息差下降导致银行“惜降”——2024年央行两次降准(累计释放资金约1.5万亿元),但银行贷款利率下降幅度(1年期LPR下降10个基点至3.45%)小于存款利率下降幅度(1年期存款利率下降15个基点至1.5%),导致净息差进一步收窄(2024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1.68%,同比下降6个基点)。这种“不对称降息”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果:企业感受到的融资成本下降不明显(2024年上半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9%,同比仅下降5个基点),居民消费贷款需求也未显著提升(2024年上半年消费贷款增速为4.1%,较2023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
净息差下降推动银行降低存款利率(尤其是中长期存款),以压缩负债成本。2023年中国1年期存款利率从1.9%降至1.6%,3年期存款利率从2.6%降至2.25%,导致居民存款利息收入减少约1500亿元(按2023年居民存款余额132万亿元计算)。存款人因利息收入减少,开始将资金从银行存款转移至更高收益的资产:2023年银行理财规模较2022年增长12.7%(至33.6万亿元),股票市场开户数增长8.9%(至2.3亿户),房地产市场(尤其是核心城市)成交量也出现回升(2023年北京商品住宅成交量增长15.6%)。
银行因净息差压力,可能降低贷款利率以吸引优质客户(如大型企业、信用良好的个人),但对中小企业、信用较差的借款人则提高资质要求(如增加抵押品、提高贷款利率)。2023年大型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56%,同比下降12个基点;而中小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78%,同比仅下降8个基点(央行数据)。部分中小企业因无法满足银行的资质要求,被迫转向民间借贷(利率约10%-15%),增加了融资成本和风险。
银行净息差持续走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货币政策宽松、资产端收益率下行、负债端成本刚性),其影响涉及银行经营、宏观经济及客户行为等多个层面。为应对这种趋势,需多方协同:
综上,银行净息差持续走低并非单纯的盈利问题,而是涉及金融体系稳定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议题。只有通过银行自身转型、政策支持及客户适应,才能有效应对这种趋势,实现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