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股份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10倍,主要得益于负极材料与偏光片业务的高增长、成本控制及行业红利。本文深度解析其战略转型与核心业务优势。
2025年上半年,杉杉股份(600884.SH)披露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亿元至2.4亿元,同比增长810.41%至1265.61%(约10倍左右),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作为从传统服装行业转型至新能源材料与显示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其净利润大幅增长的背后,是业务结构优化、核心业务高增长、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及行业红利释放的综合结果。本文将从多个角度系统分析其增长驱动因素。
杉杉股份的历史沿革清晰呈现了其战略转型的路径:1992年以服装业务起家,1996年成为国内第一家服装上市企业;1999年切入锂电池负极材料领域,成为国内首家产业化负极材料企业;2021年通过收购LG化学LCD偏光片业务,成为全球偏光片龙头。当前,公司已形成“负极材料+偏光片”的双核心业务格局,传统服装业务占比持续下降(仅作为辅助业务)。
这种转型的核心逻辑是聚焦高增长赛道:新能源(锂电池)与显示(偏光片)行业均属于未来10年的高景气赛道,市场规模持续扩张。相比之下,传统服装行业增长乏力、竞争激烈,毛利率较低(约10%-15%),无法支撑公司长期增长。通过剥离或弱化非核心业务,公司将资源集中于负极材料与偏光片,充分享受赛道红利。
根据公司2025年中报业绩预告[0],净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是负极材料与偏光片业务的协同增长,两者合计贡献净利润3.5亿元至4.5亿元(占总净利润的90%以上)。
负极材料是锂电池的核心组件之一(占锂电池成本约15%),其需求直接受益于电动车、储能等新能源产业的高增长。2025年上半年,全球锂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35%(其中电动车装机量增长40%,储能装机量增长60%),杉杉股份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负极材料产能全球第一),充分受益于行业需求扩张。
具体来看,负极材料业务的增长驱动因素包括:
偏光片是LCD/OLED显示面板的核心组件(占面板成本约20%),其需求受显示行业增长驱动。2025年上半年,全球LCD面板出货量同比增长12%(其中OLED面板增长25%),主要受益于智能手机、电视、显示器等终端产品的需求复苏。杉杉股份作为全球偏光片龙头(市场份额约18%),其业务增长主要来自:
除了业务增长,成本控制是净利润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了成本的有效压缩:
根据业绩预告[0],母公司财务费用与参股企业(如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的亏损合计影响损益-1.5亿元至-1.7亿元,较2024年同期(-2.5亿元至-3亿元)明显减少。其主要原因包括:
杉杉股份的增长离不开行业的支撑:
公司作为“负极材料全球第一、偏光片全球第二”的龙头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如负极材料的石墨化技术、偏光片的OLED技术)与产能优势(负极材料产能15万吨/年、偏光片产能2亿平方米/年),充分享受行业高增长的红利。
杉杉股份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10倍的核心原因是战略转型后的业务结构优化、核心业务(负极材料与偏光片)的高增长、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及行业景气周期的支撑。具体来看:
未来,随着公司“双核心业务”的持续扩张(如负极材料产能提升至20万吨/年、偏光片产能提升至2.5亿平方米/年)及技术创新(如硅基负极、柔性偏光片),其净利润有望保持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