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险房企如何平衡“保交付”与化债?2024最新财经分析

深度解析2024年出险房企在“保交付”与债务化解间的资金困境与平衡策略,涵盖政策支持、典型案例及行业展望,揭示房企生存与行业修复关键。

发布时间:2025年9月6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1 分钟

出险房企“保交付”与化债平衡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2020年以来,受“三条红线”、贷款集中度管理等调控政策叠加疫情影响,房地产行业高杠杆模式难以为继,超百家房企(境内外)出现债务违约或展期风险,其中不乏融创、旭辉、龙光等头部民企。这些“出险房企”面临两大核心任务:一是“保交付”(保障购房者合法权益,防范民生风险),二是“化债”(化解存量债务,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两者均需大量资金投入,但资金来源受限(融资渠道关闭、销售下滑),如何平衡成为出险房企生存与行业修复的关键命题。

二、出险房企现状概述

(一)债务规模与风险暴露

据联合资信2023年报告,2015年以来境内外超百家房地产主体发生风险事件,主要表现为债券展期、实质违约或破产重整。2021年末,32家典型出险房企总负债规模约9.8万亿元,扣除合同负债(预售款)2.8万亿元后,仍有7万亿元刚性债务待偿[3]。2025年,房企债务到期规模达5257亿元,其中民企占比超60%,偿债压力持续加大[1][2]。

(二)“保交付”资金需求

“保交付”是出险房企的“底线任务”。据中银证券2022年测算,解决全国“保交付”问题需1.59~1.82万亿元资金,主要用于覆盖停工项目的续建成本(如工程款、材料款)[14]。2023年,中央及地方累计投放“保交楼”专项借款4000亿元(含2022年的2000亿元),但仅能覆盖约25%的资金缺口,剩余需依赖房企自筹或金融机构配套融资[15]。

三、“保交付”的进展与挑战

(一)进展:政策与市场合力推进

  1. 政策支持:2022年7月以来,中央将“保交楼”上升为政策底线,推出多项支持措施:

    • 专项借款:央行投放35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2022年2000亿元+2023年1500亿元),定向用于停工项目续建[15];
    • 融资协调:2024年,住建部与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的通知》,将“保交付”项目纳入“白名单”,要求商业银行“应贷尽贷”。截至2024年5月,商业银行审批通过的“白名单”项目贷款金额达9350亿元,覆盖1500万套住房(含已交付和在建项目)[7][9]。
  2. 房企实践:出险房企通过“压缩非核心业务、优先保障项目资金”推进交付。例如:

    • 碧桂园2023年累计交付房屋超60万套(面积约7162万平方米),其中151个批次实现“交付即办证”[15];
    • 旭辉2024年以来,68个“白名单”项目中有3个获得新增融资,境内公司债按期付息,境外债务重组与债权人小组达成原则一致[5]。
  3. 交付数据:据住建部2023年末数据,全国350万套“保交付”项目已实现交付超300万套,交付率达86%[7]。2024年,房企交付规模进一步扩大,部分企业上半年交付量已与2023年全年持平。

(二)挑战:资金与运营压力

  1. 资金缺口仍大:尽管政策支持,“保交付”资金仍存在约1万亿元缺口(中银证券测算)。主要原因:一是专项借款额度有限(仅4000亿元);二是资金拨付存在时滞(需项目满足“续建条件”);三是房企自身造血能力丧失(销售下滑导致预售款减少)[14]。

  2. 销售下滑传导压力:202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9.9%,民企项目销售降幅更甚(部分企业销售规模下滑超50%)[14]。销售下滑导致合同负债(预售款)减少,进一步削弱房企“保交付”的资金能力。

  3. 供应商链条风险:出险房企流动性压力传导至供应商(如建筑商、材料商),导致供应商拒绝垫资或中断合作,形成“资金短缺→停工→供应商违约→更严重停工”的恶性循环[7]。

四、化债策略的演变与实践

(一)策略演变:从“展期”到“削债”

2024年以前,出险房企化债主要采用“展期”(延长债务期限)方式,如融创2022年将境内债展期3年,旭辉2023年将境外债展期2年。但2024年以来,随着销售持续下滑、融资渠道完全关闭(民企几乎无法获得新增贷款或债券融资),房企化债策略转向“削债”(削减债务本金),以“牺牲债权人利益”换取自身生存空间[1][2]。

(二)典型案例

  1. 融创:境内债二次展期+削债:2024年,融创推出境内债二次展期方案,削债比例超过50%(如“19融创01”债券,本金从100元降至45元),同时延长期限至5年[2]。
  2. 旭辉:境外债大幅削债:2024年5月,旭辉与境外债权人小组达成协议,计划将68.6亿美元境外存量债削减至少33亿美元(削债比例约48%),剩余债务展期至2030年[2]。
  3. 龙光:境外债超七成削债:龙光2024年推出的境外债重组方案,削债比例高达72%(如“20龙光01”债券,本金从100美元降至28美元),创出险房企削债比例新高[8]。
  4. 金科:破产重整引入财务投资人:2024年,金科股份通过破产重整,与20余家财务投资人签约,累计募集资金18.72亿元,用于“保交付”与化债。重整后,金科债务规模从2023年末的1200亿元降至800亿元[2]。

(三)原因分析

  1. 造血能力丧失:出险房企销售规模大幅下滑(部分企业销售规模下滑超50%),融资渠道完全关闭(民企无法获得新增贷款或债券融资),自身已无能力偿还全部债务[1]。
  2. 政策容忍度提升:监管层为避免系统性风险,对“削债”方案采取“默许”态度,只要房企能保障“保交付”,债权人利益可适当牺牲[7]。

五、“保交付”与化债的平衡难点

(一)资金分配矛盾

“保交付”与“化债”均需大量资金,但出险房企资金来源仅能依赖:一是政策专项借款(仅用于“保交付”);二是项目销售回款(需优先用于“保交付”,否则无法获得预售许可);三是化债所得资金(如削债后节省的本金)。因此,“保交付”通常优先于“化债”,导致化债进展缓慢(如融创境内债二次展期耗时1年)。

(二)债权人与房企利益冲突

“削债”方案需债权人同意,但债权人(如银行、债券投资者)面临巨大损失(据联合资信测算,出险房企债务回收率仅20%~40%,资不抵债房企回收率更低)[10]。例如,龙光境外债削债72%,意味着债权人每100美元仅能收回28美元,导致部分债权人起诉房企,延缓化债进程[8]。

(三)信用与融资循环困境

化债进展缓慢会影响房企信用(如债券评级下调),进而导致“保交付”融资受阻(如银行拒绝为“白名单”项目提供贷款)。例如,某出险房企因境外债违约,其“白名单”项目融资申请被银行驳回,导致2个项目停工[7]。

六、政策与市场的作用

(一)政策协调:平衡两者的关键

监管层通过“定向支持+机制协调”缓解矛盾:

  • 定向资金支持:将“保交付”专项借款与化债挂钩,要求房企在获得专项借款前,必须与债权人达成化债协议(如金科重整时,需先解决供应商债务,才能获得专项借款)[7]。
  • 城市融资协调机制:2024年,住建部与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推动房企、金融机构、政府三方协商,将“保交付”项目纳入“白名单”,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对化债方案给予支持(如同意削债)[7]。

(二)市场修复:长期平衡的基础

“保交付”与化债的平衡需依赖市场修复(销售回升)。2024年以来,随着“保交付”进展加快(交付率超86%),购房者对民企项目的信心逐步恢复(部分民企项目销售环比增长超20%)[15]。销售回升将增加房企预售款(合同负债),为“保交付”与化债提供资金支持。

七、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保交付”是出险房企的“生存底线”,化债是“长期发展的前提”。两者的平衡需政策、房企、债权人三方合力:政策需提供定向资金支持与机制协调;房企需优先保障“保交付”,同时通过“削债”化解存量债务;债权人需适当妥协(接受削债),避免房企破产导致更大损失。

(二)展望

  1. “保交付”:2025年进入“收尾期”:据住建部数据,2023年末350万套“保交付”项目交付率超86%,2024年上半年交付量进一步扩大,预计2025年末可完成全部“保交付”任务[7]。
  2. 化债:长期过程:出险房企化债需5~10年(如融创二次展期至2029年),期间需依赖销售回升与政策支持。若销售持续下滑,部分房企可能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如金科)。
  3. 行业修复:头部房企优势凸显:“保交付”与化债能力将成为房企核心竞争力,头部国企(如保利、中海)与稳健民企(如龙湖)将抢占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注: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网络搜索及公开资料,其中[0]代表券商API数据,[1]-[15]代表网络搜索资料。)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